《生涯咨询与辅导》(金树人)第三章读后感
这次跟随“创意人生读书营”一起精读,让我对霍兰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逐字精读过程中,我联想到了新精英生涯规划基础班的课程内容,想到了“生涯咨询训练营”第一期中的SDS量表的使用过程,而且以自我为案例进行代入思考和理解。
一、让我强化的点:
1.霍兰德代码的固定顺序排列。
2.前三代码,或者前二代码与其余代码类型的区别是“被使用”。
3.霍兰德扩展理解中的公式的应用。量化的总是具有说服力一些。
二、有趣的衍生假设
除了霍兰德本身的六型,衍生假设的内容让我更有兴趣:一致性、分化型及适配性。拿我本人作为案例来看:
1)我的一致性属于中等,因为我的前二是SC,而且是双代码型;
在“生涯咨询训练营”1期时,我曾跟我的搭档刘倩也分析过,我本人个性中包含S代码强特征,但C代码特征实际是我工作带给我的,因为作为PMO部门,其主要职责之一便是制定规章制度和各种模板,以及GJB体系的培训宣贯和应用。
2)我的分化型并不高,最高32,最低17.
我本人确实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除了本职工作,我的其他兴趣包括阅读、运动、中医、小儿推拿、清单/工具等,而且我都会在某段时间内专题投入,比如2018年6-7月份,我集中学习了20多本关于癌症的书,并了解了癌症的各种疗法,比如比较难治愈的脑癌,除了没药,还可以采用小分子精油治愈。我最近又比较热衷于笔记和收手账,目前了解了其中一小部分。
3)我的适配性蛮强,因为PMO的环境需要C特征码的员工,另外作为项目协调员,要经常处理跟人打交道的事情,S码也很重要。
高匹配性另外的一个佐证是,我在近两年,即转岗后,工资涨幅100%,也就是工资翻倍了,我目前工作稳定性比较高。
“统整性”不是太理解。
三、关于适配性的应用
说实话,在学习心理学之前,这些内容我是不能理解的,不过最近在学习心理学课,对其中提到的一些关于“自我”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书上的内容中提到的“自我”应该可以对应“本我”,即野性原始的我;“自我意象”应该可以对应“超我”,即世俗他人眼中的我(如果理解有误,还请梁莹老师指教~
匹配性好的职业应该是可以发挥“本我”的职业,而且这样的职业也容易让其产生业绩,获得成就感和个人实现。
此处我有一个疑问,如何找到我的“人之所是”呢?这个问题的产生对于我来说在于我从没有进行过生涯憧憬,因为视野较窄,目前也暂时没有,我会尽量去多接触和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