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自救指南》到“婚姻制度终将消亡”de 杂谈
适逢佳节,听到彩虹乐团的这神曲以及李银河的那番演讲,鄙人深感吸了两股地气。
《春节自救指南》唱出了焦点话题之一:青年单身狗面对来自家庭的催婚压力。最后给出的解决指南:choose your life ;
李银河分享的观点 反映了这样的一个社会趋势,没有进入婚姻制度的成年群体比率开始上升。
中国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婚姻法》没有晚婚年龄的规定。只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初婚为晚婚。按照全日制本科毕业的年龄时间在21-23周岁,对于女性而言刚毕业就面临晚婚的境遇。此外根据不成文的潜规则,女28岁,男30岁是条警戒线。自古以来,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三十而立。在这之前成家立业。那如果没有完成的话,就是loser喽?
也许是,也许不是。
读书阶段的唯一目标以及评判标准是“大学”,这个准备周期是十二年。大学的产物是工作,投入的时间成本绝大多数是四年;简言之,这二十多年需要我们有所产出的社会属性只是“学生”。然而中国式父母的教育与期许是毕业前好好读书,不准早恋;一毕业工作赶紧找对象结婚生娃。时间的焦虑感催生了对剩的敏感,因为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是“早”字 而非 “晚”字。
入世后,面临复杂多元的环境,身负多项使命,却不得不快马加鞭。
于我们这一代而言:“强势”的父母:从上学开始一路包办直到工作和婚姻,甚至干涉一下生几个娃,生男或生女;“弱势”的父母,虽然无法为下一代铺一条通往社会的康庄大道,但是子女一走上社会,还可以使出杀手锏:亲情绑架,来逼起就范。于是,不管怎样父母的人生任务基本已经完成,可以暂时吃颗定心丸了。
这背后爱的表达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为你好!再深一步:什么年龄就干什么年龄的事儿,不能落后!核心理念:儿孙满堂,此生圆满,人生赢家!
写到这里,鄙人不是想质疑父母的出发点,只是想分享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这一代的压力和焦虑也许来源之一是父母把人生价值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为你好”代表了父母年轻时未完成的人生梦想。
在接受安排的绝大多数的幸运儿中有些的确迷惘,需要父母这般的人生点拨,予以引导;有些顺势而为,借力扶摇直上,从而锦上添花。纠结的是那些想得太多的异类,却面对这个物质的世界,还手无缚鸡之力……当然,不乏那些具备实力的真正的勇士,直面风雨,破浪前行,追寻心之所往之地。
现在回到李老师的标题:“婚姻制度终将消亡”。这个夸张的说法的背后其实是主动选择不进入和离开婚姻制度或者暂缓进入婚姻制度的人群也在扩大。李老师认为有以下的五大原因:一、婚姻制度和人性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二、人类预期寿命延长 ;三、男女平等 ;四、离婚成本高 ; 五、性的目的改变。
鄙人认为不婚也源于一种有别父辈的自我意识的崛起,也许偏激点可定义其“自私”。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精神取向也在两极分化,极其温顺VS极其个性。这部分个性化的人拥有的是越加个性化的人生价值观。婚姻不再是必备的社会标签,对于越来越多的某部分群体来讲,这虽然是反主流和反传统的做法,却也是适合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和光怪陆离的世界,伴随而来的也是多元和破碎的三观。大家套路不同,无法共通。 choose your life,choose my life!
选择自己的生活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体现:我有我自己的人生。诚然,人是无法摆脱众多的社会属性,同时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也让我们必须依靠父母的原始积累去进行多重角色的转换。父辈幸福的赌注是子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背景所造成。新一代,很多人开始追求选择个性化或者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生,也是大势所趋。鄙人认为父母与子女需要更多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社会与新青年也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担当。
生命的延续是一件神圣而又美好的事情。合家欢是中国人传统的期许。值得追求。
那么,走自己路之人,清楚地认知选择,努力认真地生活,并为之承担后果,也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