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那些年的“耳边风”,你“听进去”了多少?

2016-12-17  本文已影响99人  小刺猬Mona
我不听,我不听

“我的话你听进去没有”,小时候的我们都没少被父母和老师这么强调,所以是否听进去了呢,可能真的没有,正因为被父母和老师觉察出没有,他们才需要这样强调一遍。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听进去”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这句话这个道理进入我们的大脑,被我们接受、相信,从而促使我们的行为发生改变。以此,我知道,那些年被父母和老师重复了千百遍的道理,我也没“听进去”多少。同时,我也意识到,那些被父母老师强调的“道理”也不见得都是他们自己已经“听进去”的“道理”。

肯·布兰佳的《知道做到》里说,“如果想要让某条信息产生预期的结果,你必须学会间隔性地重复它”,而我发现可怕的是,有时即使它不断被重复,你也会选择直接从脑中过滤掉,也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给大脑分析判断是否正确是否要接受它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很多时候真的能够改变我们的“至理名言”就这样从我们身边溜走了,我们还不自知,细思极恐,但却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大脑为了减少消耗,遇到熟悉的事物会调用旧有经验,先入为主,从而不需要耗费能量再去做选择和判断,因此当我们听到那些已被说过很多遍,但自己再没有更多体验的话时,我们就用以前的模式去处理它们。

我们关上了心门,无论重复多少遍,只要没有一个开门的契机,那么便无济于事,而这个契机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把那些话当回事而吃了的亏犯了的错,接着,我们才会真的认真让大脑再放它们进来。

这让我想起阅读,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觉和想法,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无法给别人推荐书单的原因之一。有些书经典是经典,但也需要你具备理解经典的阅历和知识积累,如果不具备,那便是“耳边风”。有些知识需要我们人生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有一天击中我们,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同一本书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会有不同的感受,书没有变,只是我们变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但真的“听进去”的人也真的寥寥无几吧,否则我们的世界应该会更加美好。初中,我在名人名言书上看到了这句话,当时因为有个活动需要写自己的座右铭,于是我在众多名人名言里选了这句,不过是无意之举,并不是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活动过去之后,它也自然远去,虽然它仍然会时不时的出现在学习和生活中,那也不过是一句熟悉得再不能熟悉的“耳边风”罢了。

十几年过去了,自己在掉了很多坑,吃了很多亏,后了很多悔之后开始意识到积累、行动、耐心的重要性,虽艰难,但开始一点点用力地去做。

今年,机缘巧合开始学习禅绕画,一种利用重复的基本图案创作出美丽作品的新颖绘画形式,让自己觉得相见恨晚。在向老师购买绘画纸砖的时候,老师还赠送了我一张印了一句英文格言的纸砖,上面写着,The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one step,看到它的那一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也跟着蹦了出来,然后就是从初识这句话到十几年后自己开始意识到一些概念的重要性的一幕幕,这一切都落在了这句话上。积累、行动、耐心,说这么多,不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而也是十几年后的这一天,这句话才真的第一次击中了我,真的“听了进去”。

很多书籍都会建议我们采取开放的态度,要带着空杯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先不说有多少人把这个建议当“耳边风”,就是已经意识到它的正确性和意义的自己做起来也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大脑带到节省能量的那个处理事情的模式里。

那该怎么办呢,我能想到的也不过是在不至于致命的范围内多尝试多积累多摔跤多犯错,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只有真的经历过,真的摔了跤,才会记起那些年听过的道理,才会选择再给它一个进入我们生命的机会。

不曾笃信过,便不会那样用力地去执行,不曾执行也无法变得笃信,成长大概就是不断把那些有价值的“耳边风”真的“听进去”的过程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