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世界道德经释义每周500字

《道德悟》连载——第十七章

2016-09-24  本文已影响173人  翔宇1995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最好的统治者,下面的人只是知道他的存在。稍微差一点的,下面的人亲近他并且赞誉他。再稍微差一点的,下面的人畏惧他。再差一点的,下面的人辱骂他。如果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下面的人也会不相信他。休闲自在,轻易不发号施令,功业成就,事情完成,百姓们都说:本来就是这样的。

作为管理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在管理之位如鱼得水呢?无为而治。老子将管理者分为了四个层次:不知有之、亲而誉之、畏之、侮之。而这其中最高的境界是“不知有之”——在老子眼中,最好的统治者是根本不会让人民觉察到其存在的。这乍听起来有些出人意料,思考后却觉得不无道理。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指的是不以人力去扰乱自然规律。万物生长皆有其遵循的法则。人亦是如此。无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无论权利多么巨大的管理者、统治者,都不要妄图以一己之力与自然对抗。这样做无异于蚍蜉撼树、螳臂当车。故,真正智慧的管理者是不会过多地干预什么的。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在他身后,有着力量无比强大的自然规律来指导着他管理这一切。他无需也没有能力与其对抗。只需顺应自然之意,便可达出师而利之效果。

再说的通俗浅显些,统治、管理皆需遵循各自的法则。循道而行,即是遵循规律办事。相比于统治,笔者更愿谈谈更具有普适性的管理。上述自然规律于管理的指导,并非意指管理者坐享其成,无所事事即可功成名就。换句话说,无为是遵循规律前提下的作为,而并非真的无所作为。纵观现代管理学的种种理论,殊途同归,无一不是对种种规律的研究,把握和遵守。规律仿若一把打开便利之门的钥匙,事半功倍,不亦乐乎。

分析至此,“不知有之”成为统治者的最高境界也便不难理解了。为何民不知其有之?在于这样的统治者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做到了借自然之力管理种种事物,任何困难必然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一古老智慧于现代管理艺术的另一启示便是,管理者切忌越俎代庖。何意?众多现代公司、团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团体的最高领导者并非该团队的专业从事者。于是便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局面。于教育体系而言,高校的大学校长懂管理,但未必懂得教育。诸如此类的情况,管理者的最佳做法便应该是如本章所言,“不知有之”遵循教育最本真的规律,充分予以教育工作者们发挥效能的空间与权力。而非过多的行政干预,令教育发展“鸡犬不宁”。换言之,优秀的管理者应深知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教育如此,类推亦如此。

“治大国犹烹小鲜”。统治,管理的艺术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针对当代社会的种种管理乱象,当一味欲从西方管理理论求取真经而不得解的时候,或许应回归原点,于中华古老智慧中寻得帮助。借助恒久唯一,变亦万变的无为之力量,诸多顽疾便可不药而愈。若能真正地理解了无为而治的精髓,无论对管理者还是人民来说,均是一件幸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