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达人联盟每天写1000字想法

春节过了,准备跳槽手册

2019-02-06  本文已影响13人  漫胡缨
春节过了,准备跳槽手册

科技型研发企业,春节,就是一年一度的跳槽盛宴。

通常过完年,团队减员2成是正常的,更多人跳槽也并不罕见。

因为拿了年终奖,休完春假,从利益上看,就是最佳的时机。年后跳槽,不耽误你来年在下家拿下一份年终奖。

但是关于跳槽时如何选择下家的这个话题,我的看法和大多数人一直都不太一样。

我很清楚大部分人跳槽时的选项。一般来说,是跟着薪水走的。比如拿了几个offer,通常会选择年薪最高的那一家。当然,有股票的话,也会按照上市概率,算成数学期望后,折合进年薪里面去。

假如两家公司的年薪差不多,比如相差5%以内,通常会选择职位高或者发展前景好的那一家。

我共事过,也招过很多人,基本上绝大部分人跳槽的时候,都是这个方式选择。

那今天,我来聊下自己在历次跳槽的过程中,是怎么想的。

十一年前,是我第一次跳槽。那时候我刚裸辞离开工作了20个月(包括实习期)的第一家公司。

按说第一家公司的待遇是不错的,我曾经数次聊起过,技术团队是一流的,开的薪水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在应届硕士的研发岗位里,也是国内第一阶梯的。

比如说华为在当时的薪资算开的高的,那么很显然,我第一家公司开的比华为要高。

这既是好事也不是好事,不是好事就体现在我第一次跳槽,并不容易被加薪,因为原先公司薪水比较高,我又刚毕业不到一年,那么其它公司未必加的起薪。

但当时是为了换城市,所以薪水高低不是最重要的。

第一次跳槽的时候找了五家公司,能够平薪移动的只有三家,另外两家都是略微减薪。

这五家里,后来有两家上市了,而且分别是他们所处行业里的TOP1和TOP2。

但很遗憾,我没有选中。我选择了薪水倒数第二的,当时看起来势头最好,最有可能上市的,当然,结局不如预料。

有人可能问,当年第一次跳槽时为什么不考虑互联网企业呢?很显然,是因为当时它们的薪水实在太低了,低到大约只有我起薪的40%的样子。

之后,我在这家公司干了三年,第二次跳槽,是在八年前。

能待这么久,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三年里,我的薪水并没有加过。这在我们这个行业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应届。

按说应届生,三年内翻番几乎是必然。也就是说,我把应届的薪水拿了整整四年,都没加过。在我们行业里,这个记录,我自己都没有听过第二例。

所以第二次跳槽,下家开出的薪水,都比较高。

最高的是翻3倍,基本上都翻番,其中有一家公司,开出的薪资最低,是一家巨大的国企,它只给加了50%。

我偏偏选择了最低的这家,这是有道理的,我曾经历史文章里聊过。也正是因为这次选择,让我后来直接进入行业甲方的核心圈子。为创业做了很好的铺垫。

也就是说,我把应届的薪水拿了4年,然后拒绝了翻三倍的offer,选择了只加薪50%的一家企业。

这个经历,这种选择,在我的职场生涯里,也是仅见的唯一一例。

当然,之后的故事和跳槽无关。

我去了之后,三个月内升了三级,做了高管,然后薪水加了很多倍,再过了几个月之后就和人一起创业去了,成了BOSS组里的一员。

那这个特殊的经历里,我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这基于十三年前,我还在做实习生的时候,想明白的一件事。

我研二,还在做实习生的时候,观察了很多职场前辈们,得出一个结论。

在同一个行业里,薪资和一个人一生的财务状况的关系,没有那么大。

如果俩人年龄相仿,经历差不多,呆在同一家公司。薪资有差异是很正常的,比如A做小组长,B做工程师,那么A肯定比B的薪水高一些。

或者A所在的公司效益好一些,B所在的公司效益差一些,通常我们这个行业效益好就意味着加班多,效益差也就意味着加班少。

所以,加班多的那位比加班少的那位薪水高一些,也是正常的。

但他们的财务状况能有本质差异么?

我是没看出来。

如果一个人,一直干加班多,薪水高的那份差,或者稍微比同伴高个一级半级的,那么他的房子稍微大一点,比如多一个房间,车子稍微好一点,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要拉开质的差异,那是不太可能的。除非一个人有大量原始股,另一个人没股票。换句话说,除非俩人有本质区别,比如一个是高管,一个是普通员工;一个赶上了企业上市,另一个没赶上。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如果没运气加成,无论你多努力,比同伴多不了什么。

这是我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

那么第二个是什么呢?

是彼此职位,公司差不多的情况下,高薪是用什么换取的?

绝大部分都是靠加班。

比如我们说华为,阿里,这都是典型的加班式企业,特点就是加班,加班,再加班,甭管有事没事,它就是要你加班,这就是企业文化。

说白了就是把工作当作生活。

大部分高薪都是用牺牲时间换来的。

我计算过一个比例:

在我们行业里,如果岗位没有质变的情况下,大约你每上升50%的薪水,就得多承受一倍的工作量。

换句话说,如果你计较性价比,高薪是最不划算的,因为你单位时间的收益,下降了。

当然,很多人还是愿意的,这源自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大部分人的不饱和时间无法卖钱,他工作不饱和,也无非上网浏览下网页,刷个淘宝啥的,也换不成钱;

第二个原因,大部分人是外驱性的,也就是你说一句,他动一下。他自己本身是不思考,也不清楚自己要干嘛。

这就是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出售时间去换高薪的原因。

但很显然,我不是,我是内燃性的,我有目标,自己会定计划,不需要人驱动,更不需要人盯着管理,你只要把时间还给我,我自己也会管理,不会糟蹋。

我在做实习生的时候,能观察出这两点,就说明我并不是一个劳力,而是一个有思想的主体。

我不认为我是一份人力,是一份资源,我认为我只是来别人的企业里揣摩人家怎么玩,因为,迟早我都得自己玩。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每次跳槽的时候,选择的都是空余时间最多的,换句话说,是工作不饱和的,而且尽量有前途的那份差。

因为我多赚那些工资,也富不了,少赚那些工资,也穷不了。毕竟都在一个行业里,尤其工作最初的那些年,薪水基数本来就不大,牺牲一些薪水,换来空余时间,我认为是值的。

当然,这是有两个前提的:

第一,你注意我所处的是高薪行业,所谓的低薪也只是本行业里的相对值,比其它行业,还是高的。

第二,我的性格是低欲望的,与那些很喜欢花钱的同行们不一样,少了那么多消费欲望,才能拿的住相对的低薪。

我牺牲了薪水,换取了空闲时间,并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去打游戏,而是致力于建立被动收入体系。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我始终认为人才比本金重要的多的多。有办法还怕没钱么?怕的是有钱没办法。所以,才会放弃小利益,换回部分时间去提升自己能力,提升自己投资的能力。

投资靠的是能力,并不是本金,我始终这么看。这在历史文章里多次聊过。

被动收入体系的打造,大约是十一年前开始,八年前稳定盈利。

我当年建立被动收入体系的第一目标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创业提供退路。

其实你看时间也是吻合的,八年前迅速成为高管,然后创业,也正是那之前的几个月,被动收入取代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换句话说,我拿着应届的收入冷板凳一坐四年,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主动的放弃了所有的机会。

放弃了跳槽的机会,放弃了升迁的机会,一门心思的打造退路,直到把被动收入体系打造完。

才开始三个月连升三级,开始为创业做准备。

这话的意思就是,不是没有能力升迁加薪,而是分身无暇,身陷另一个战场,抽不出来。

当一个人有被动收入垫底的时候,创业的压力是很小的,因为成败无妨,而且之后被动收入的增加是很迅速的,很快就彻底甩开劳动性收入。

这和本金扩大有关,被动收入就这点好处,本金越大,收入越大,它增加起来比人的力量强的多。人的薪水,终有极限。

回顾过往,我认为选择是对的。可能有的人会说,在那四年里,你怎么知道被动收入一定能够打造成,万一成不了呢?或者时间比你想象的更久,八年?十六年?难道你一直坐冷板凳么?

你说的对,这是个问题。

这里面其实就是一个止损的问题,我想,如果是八年,我会坚持的。如果是十六年,那我估计到第十年的时候,就主动止损了。

因为一个人职场最初的薪水是比较低的,放弃一些,损失其实不大。尤其是放弃这么早期的,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丁点薪水,去换整整一条退路,去换被动收入。

还是很值得这么做的。

这就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对话。

魏延建议诸葛亮,自己带领五千兵马,穿越秦岭山脉,奇袭子午谷,诸葛亮引大军出祁山,这很符合孙子兵法里的“以奇胜,以正合”。

当然被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风险太大,一旦遇伏,五千人荡然无存。

但这事,如果让我这个后人看起来,应该听魏延的。

因为代价够小嘛,按照小说里的描述,诸葛亮有三十万人马,拿出1.7%去换一路奇兵,很值得赌呀。

输了,也无非损失1.7%,赢了,那产生的效果可是取代自己整个大军的呦。

所以,对当年的我来说,那四年,在我眼里的价值,就如同奇袭的5000兵马,当然我赌赢了。但就算没赢,让我复盘,我想,仍会这么做。

因为,人总会老,靠加班去维持高薪,岂能久乎?

更何况,太疲劳,太满的工作量会让一个人失去思考,失去方向。变成一头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天的黄牛。

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