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不是神话
这群中年女人,很强。
我只是犯了一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这句话莫名其妙从一个徐娘半老的女人嘴里讲出来,感觉好奇妙。
成龙的错误KTV里一群少爷,亦步亦趋地贴身服务。我老危险的。富婆一出手就是两万嫖资,让老男人不知如何是好。
危险的中年女人单亲妈妈,即使住在母亲逼仄的破房子,约会时仍然穿着一万多的奢侈高跟鞋。身处泥洼,心有星空。
近两万的高跟鞋我很喜欢这几个姐姐,她们不是男人的附属,活得龙飞凤舞。
你以为这是在宣扬女性独立?
大错特错!
江湖一直流传着上海男人的精致,在这个电影里终于有所体会。
厨房中年老当家,爱心早餐,私房珍馐,无所不会。随手一首酸诗,闲谈间一副素描。这样的男人,年轻时的女人都吃这一套。
这才哪到哪?
街边摊位上的修鞋匠,真实身份是哲学家,男女问题的扫地僧。有coffee time,能自己编名言。这是爱情的道家,看透一切,抽身出尘。
Coffee time另一个风流浪子,二十岁就玩遍欧洲,跟大明星共度春宵。从此除却巫山不是云,直挂云帆济沧海。爱情的儒家,入世入得彻底,除了爱情,不再需要其他。
这还是男人的电影,只不过披着女性独立的皮。
一万多的鞋,和五百五千的,本质上没有区别。因为女人的钱最好骗。
不过,年过不惑的女性不会在乎这些,那东西值多少钱,有什么打紧?她自己知道就行了,穿着一万多的鞋,她对自己的价值认同自然就高了。
富婆关上KTV的门,抚平心里的荡漾,强作欢颜继续高歌继续舞。
李小姐把素描做成屏保,叹着年轻时就吃这一套。那个英国人大概也是个文艺男吧,只是她没领到糖,青春换了一把黄连。
老白随手画的李小姐素描犯了男人错误的前妻,那个错误应该关乎爱情,只是留给她的只有鸡毛。
女人们没能谱写的爱情神话,最终被一个男人完成了。
还是老乌厉害,表面中年老男人,一生都是小伙子。他才是主角。
老乌的故事有些魔幻,像是《大鱼》里父亲的奇妙经历,让人半信半疑。最终却发现,原来那些听着难以置信的传说,都是真的,只不过有些夸大了。
记忆就是这样,太过于主观。爱情神话,大概是老乌夸大了的记忆。这又有什么打紧?这夸大了的记忆,对于他,对于那群经历了凡尘的中年男女,对于观众,不还是神话吗?
中年人的爱情,少了荷尔蒙,没有了动物性的繁殖需求。反而更加纯粹,点到即止,不急不躁。爱情之于他们,只是点缀,不是必需品了。
那一对性别倒置的年轻人,看着让人提不起劲来。虽然电影表面宣扬着包容,其实借着修鞋匠的口,点出了这种所谓的男人也能化妆,不过是商家营销套路洗脑后的认知。
女人们喜欢的男人,是懂得她们需求的。而最懂女人需求的,莫过于女人。这就是为啥女人们喜欢的男人,都是女性化的。
于是就连被国人普遍认作缺乏男人气的上海老男人,也要大喊一声,娘娘腔要造反了。
哈哈,这电影藏得有点深。
就这些?不止。电影还暗藏了对过去上海女人婚恋观的嘲讽。李小姐的前夫是英国人,富婆的失踪丈夫是台湾人。过去的上海女人,以嫁给外国人为荣。后来怎么样了?都不靠谱。她们的生活负面基本都来自于这过去看着风光的选择。电影暗搓搓地说,你们这些老女人,现在知道本土上海男人的好了吧,就算剩饭都要抢。
还有。意大利房客,在两个老男人边上,矮矮小小的,还连房租都交不上,练肌肉也练不全面。除了肉体欢愉,实在不可托付。
而点题的风流老浪子,年轻时一出手就拿下国际大明星,做了她第一个中国男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男人优秀的风情,谱写了爱情的神话。
爱情神话这电影还是女性视角?奈伊乌。
我编的。他眼含泪光。
你我都知道,他说的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