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下309——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

2024-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无住居士

原文直解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直解】一位友人说:“佛家把手指露出来,问:‘大家看见了没有?’众人回答:‘看见了。’然后把手指藏入袖中,问:‘大家还能看见吗?’众人回答:‘没有看见。’佛说:‘你们还没见得真性。’这段话我不太明白,请先生赐教。”
先生说:“手指或者显现,或者隐藏,但是你能见的本性常在。人的心神只是在有睹有闻上游荡,不在不睹不闻上扎实用功。因为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要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才着落。久而久之,成熟以后,就不需要刻意用力,不需要提防检察,真性却能常存不息。岂能被外在的见闻牵累?”

不睹不闻、戒慎恐惧: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笔记

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

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言功夫之精微。常人只是不知不觉,后知后觉,都是因为工夫太粗。

很多人会在发怒之后悔恨,后悔自己为什么当初要发脾气,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呢。这就好比房子起了大火,然后努力去救火,但是很难扑灭,最后火把房间都快烧光了,才扑灭。

凡夫都是这样子,总是着火了以后,才焦头烂额地去救火。圣人则是曲突徙薪,规范使用电器、燃气,防患于未然,因此时时安泰。

其实人在某一刻突然大怒,原因不在那一刻,可能平时就很烦躁、很焦虑,因此心中已经积攒了一肚子的天然气,一遇点火星,嘭就着了。而自己平时之所以烦躁、焦虑,则是不能恰当处理生活工作中的事情,导致心绪不平。

举个例子,一个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向人求助,因此导致一项工作无法开展,下班回家后感觉焦虑、担忧,因此吃饭也心不在焉,晚上睡不踏实,第二天精力很差,继而工作状态更差,心中越发烦躁。在晚上回家后,发现孩子玩具堆了一地,孩子又央求陪他玩耍,心中不胜烦忧,怒火即刻点燃。

学者用功,就是要察念虑之精微,一念不善,即予克去,不使这不善之念产生后续影响。对于一念之不善,不要轻视疏忽,不要纵容,否则遗患无穷。

《中庸》所讲之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就是要察觉隐微之处的念虑。念念循天理、去私欲,此心就不会有片刻偏离道了。这样坚持用功久了,就能达到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了。

曾国藩有句话讲的很好:

慎独者,循理不间须臾,遏欲不忽隐微,内心不疚,故心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