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及
对于异常行为,各个学派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式
生物医学模型
生物医学理论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以及基因这几个方面对异常行为进行了解释
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对我们的思维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大脑额叶(脑门这片区域)与言语能力、精细的自主运动以及高级的认知功能,如判断、决策和信息提炼等有关
大脑边缘系统,主要包括海马、杏仁核和下丘脑等。海马与记忆和情感有关,杏仁核与情绪有关,下丘脑控制着饥、渴以及性等方面的欲望。
大脑的各个部位都是相互联系的,若脑中某部位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异常行为的产生。另外神经递质和基因遗传也可能导致行为异常
神经元的轴突通过神经递质,使得神经元得以激活,它的激活是一种“全或无”的反应,将信息传导至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
若神经递质出现失衡,则会导致信息传递失败。例如,多巴胺过多,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五羟色胺与严重的抑郁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则会使人心律加快和血压增高,对危险警觉。
因此,生物医学模型中,多用药物进行治疗,通过药物使得神经递质趋于平衡,信息得以在神经元之间正常传导。
人的行为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所以异常行为与遗传也有一定联系,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后代,患病风险是正常群体的10倍。
心理动力学模型
弗洛伊德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异常行为进行解释,他认为我们的人格结构包括本我(快乐),自我(现实),超我(道德)。
自我既要服务于本我,又要服务于超我,当三者间存在的内在矛盾无法解决时,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
力比多(性本能)对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儿童时期力比多得不到恰当满足(过量或过低),会使个体人格固着(不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或退行(用小孩的方式行事),从而导致行为异常。
另一种导致异常行为的原因可能在于,被压抑的无意识中的欲望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
他的治疗方法包括:自由联想、释梦、解析等。
新弗洛伊德学派更加关注自我,而弗洛伊德更强调本我。新学派认为儿童的社会关系是正常过异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修正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不再认为生殖器期(3-6岁)是最重要的。
行为主义模型
行为主义认为,异常行为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治疗方案: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消退旧的行为方式,建立新的适宜的反应。
认知模型
病因:歪曲的认知,错误的归因方式以及不良的思维方式
治疗:改变认知偏差、认知行为矫正等
人本主义模型
在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若受重要他人影响,否认有机体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接受他人的评价,使得自我与有机体的经验和体验不一致,从而导致心理失调。
当人无法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潜能,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阻碍和歪曲时,可能会导致异常行为。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指出,要为个体创造一个温暖和被接受的环境,对他们要无条件积极关注,使其自我与有机体体验恢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