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学 总结篇

2016-05-13  本文已影响237人  心理学工作者

【客体关系大结局篇】

客体关系视野下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的能力

“如果你想要毁掉一个孩子,那么让他学会‘习得性无助’就可以了。”

习得性无助是什么呢?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早期关系被破坏而留下的人格BUG,令孩子处在创伤体验和路径模式中反复经历,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学习新的关系模式、体验方式。

习得性无助与早期的母子关系息息相关,而这也是客体关系学里研究的核心,客体在早期关系中如何影响着儿童早期人格的发育,又是如何影响着成年期心智中对客体关系的建构能力?从以下的结构化提纲梳理中,能够帮助我们逐步了解这个疑惑。(由于该提纲的结构比较庞大,案例也比较丰富,所以会是一个逐步更新、补充的状态。)

首先是,温尼科特提出的“虚假自体”这一概念。

1、你在要求孩子要“特别乖”吗?儿童的顺从与虚假自体的发展链

虚假自体,不安全的环境或者愿望被反复的忽视将导致儿童出现顺从的反应,即用顺从去满足养育者,这就是虚假自体的发展;

这种顺从导致儿童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

“特别乖”的状态反映出孩子顺从了你的意志,孩子的顺从恰好就是内化父母身上带有的焦虑、高意志化状态的一个路径,孩子内化的这些内容也容易将孩子的经验格式化。

2、黑暗恐惧的真正根源是客体不在场与缺失状态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论述儿童的焦虑起源

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因为这里太黑

哪有什么用你又看不见我

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光

所以他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他所爱的人不在,只要他有证据表明有那个人在场,他就会平静下来

WBQ说的天不怕地不怕就只怕黑

阿鹏与T关于黑暗与恐惧的10月8日的对话

关于逐步建构客体关系的案例分享——

M,17岁的女生,进门后座位与母亲挨得很近,透露出母女关系粘滞的状态与她感受到的不安全感。不过透过这样粘滞的关系也可以看到,当个体与外界之间的安全感被破坏得差不多时,还有最原始的母子关系在维系着,母子关系是基础性的关系。

第一次辅导,感觉M像是一块石头,勉强有些互动;而到第二次辅导,当引入了第二位陌生的咨询师时,M变成了一个外星人,几乎无法交流。不过咨询师使出了调动的绝招,让失联状态的M在咨询师创造的、不断试着接近的关系互动里重新联结回现场,并且在互动里展露出笑容。

这场在客体关系的层面上小心地一层层推进的辅导分为几个重点阶段,第一层,主动提供帮助的接口,唤起M渴望得到帮助的愿望,“你是渴望改善人际关系,交到朋友的是吗?我们就是来帮助你一起努力的。”

第二个阶段,从安全感上慢慢去接近处在边缘化状态的M,“你观察一下现场环境里,有什么是跟上次不一样的地方?”M低着头没有回应,咨询师继续引导,“你抬起头向左边看一看,在向右边看一看。”M虽然表现得非常勉强,但是她缓缓地回应了这个引导。在之后用微弱的声音回答“多了一个人。”这句话,表现出M在现实检验能力上的贴切性。因为常常也会有人以防御的方式隔离这个问题,比如说“没什么改变啊?”或是说出一些子虚乌有的哪里发生了改变的回答。

到了第三个阶段,咨询师展开了形象对话,从水果作为切入点开始,主动列举了M可能会喜欢的几种水果,而M以点头或摇头来表达,逐渐M也会说一两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喜恶。期间Z提到火龙果爱吃的人可能不多时,M主动地说自己很喜欢吃,可以感受到M在慢慢地被客体关系中的互动所调动起来。这里不得不提到一句话,就是“如果你决定了去与来访者建立关系,那你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到第四个阶段,开始进行更进一步的互动,我们相互形容对方像是什么水果,为什么?期间咨询师形容M是山竹,因为山竹外面有一层硬硬的壳,看起来很难打开,但是只要轻轻使力一捏,壳就会裂开,里面的果肉是酸甜可口的。就像M一样,外表好像很难接近,但是一旦打开了里面是非常丰富的。这一个形容让M被深深响应到了,她不住地点头。M在接下来形容咨询师是菠萝,因为一开始吃起来感觉不怎么好吃,但是越吃越好吃,越吃越喜欢吃。这一句形容表现出M内在敏锐的感受力与良好的表达能力,她畅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个阶段其实保证了关系的安全性,因为我们聚焦的是一种水果,而不是个人,拐了一道也就减少了直接的张力。

到第五个阶段,对水果的对话又进行了一次升级,这次让M的母亲参与进来形容我们是什么水果,并在后面猜测M形容两位老师是什么样的水果。去喊母亲进屋时,孩子的肢体语言变得欢快,步伐转身都很轻快。M在母亲互动并且猜错或者猜对的过程里,逐渐舒展开了,表情变得越来越丰富,笑容也出现在了脸上,与一开始的失联状态判若两人。用T的话来说,是“一个从外星球被拉回到了地球的孩子。”

最后M的总结很精彩,第一句是“两位老师很温和,感觉不像是坏人。”在M的人生经历中,“老师”这个词对她的杀伤力很大,因此这句话显示出她在与咨询师的客体关系开始建构、发展于有安全感的基础之上。第二句是“没有妈妈在,我也能自己思考。”,而第三句是“偶尔环境的改变也不是坏事。”这两句话也都显示出孩子处在边缘化状态中,陌生环境与陌生关系使她感受到的不安全感,不过在这一次的交流中,她感觉到了安全和放松。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从细微的进程中看到,咨询师一点点地建构孩子与外界客体的关系,从僵化防御到逐渐有所回应再到自体的舒展,孩子经由水果这个媒介将自己对客体的内在意象安全地投射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她也逐渐确认了环境与客体的安全性,将自己优质的内在资源逐渐发挥到客体关系的互动之中,从而对在场的两位咨询师也进行了非常开放、贴切的水果形象描述。】

3、三类母亲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击性孩子的固化结构

a.神经质的母亲如何导致孩子的边缘化

b.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将让孩子定位低能的之间的关系

c.着急的母亲如何破坏养育促进的环境感受力

4、真话与秘密在客体关系中的隐秘边界

真话与假话之间是一种策略:防御和隐藏自己的不堪——无法自我定位与很能演的“奥斯卡演员”

虚假自体是一种伪装高手,后面巨大的自我否定

秘密是一种分裂性的表现

自我坦诚与秘密:只有真实的自体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实和真诚,虚假自体表现出来的是不真实和无效的沟通

5、什么是儿童的主观体验的品质,它将如何决定孩子成长中的内在动力建构的品质?

a.青少年学习动力的结构性分析

b.成人的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性分析,枯竭感、早衰、心智折损

c.自体的真实性与虚假性的隐性分裂机制

6、原生家庭中的心智破坏与家庭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亲子关系中的最原始的一级;母子关系的品质与母亲的品质;是人格的

意志的破坏力与强行侵凌

忽视与隐性的恶惩罚

病态的爱与不能分离的绑架

提纲

1、温尼科特的家庭内在动力与虚假自体的发现,这个环节要说到维特根斯坦的撒谎与觉醒之路,这一场西方浪漫主义的时代将是一个通道让我们看到觉醒与经验的边界

2、客体关系是一种潜在空间,需要开发和资源性思维

3、关系演化史中情感的本质性力量

4、客体关系的核心接口

5、客体关系视角下的“足够好母亲”的维度与评估

6、客体关系中的破坏者与婴儿发育的阻抑(攻击性与自我隔离,疑病与退行,恐惧与心智防御性关闭)

7、婴儿发育的核心线路与资源联结的能力

虚假自体的分类

极端的,真实自体是被掩藏的

不太极端的,虚假自体保护着真实自体,而真实自体被认可为是一种潜能,并被允许有一种秘密的生活

趋向健康的,虚假自体寻求某种环境使真实自体成为它自己的成为的可能,虚假自体保护真实自体的核心是让真实的自体免于羞辱,所以,一旦虚假自体失败他很可能寻求自杀来防止真实自体的被羞辱。

接近健康,虚假自体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认同或模仿他人的以保护真实自体不被冒犯和贬低。

健康的,虚假自体代表一种日常的适应性的“社会礼节”,这是一种健康的对社会化的理解的妥协,个体仍然是创造性和自发的存在。

温尼科特的重大贡献,过渡性客体与中间区域,儿童心理发展的空间

过渡性客体与过渡性现象是指在内部现实与外部现实之间所体验到的中间领域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过渡性客体征服了整个精神分析世界”,之间精神分析的文献还从未表述过介于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空间

婴儿从自己的主观全能状态逐步发展为越来越客观状态,并能进行符号性思考,这中间有很多事情发生,温尼科特经过对母婴30多年的研究,发现儿童是通过对他的第一个“非我”对象,即他称为“过渡性客体”的利用来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终于提出了一个既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中间领域”的概念,这是继弗洛伊德和克莱因之后对人类本质的又一种表述。

客体关系中的人物维度

真实经历的人物

想象的人物

建构与真实之间的边界

现实的调教能力

幻想的建构能力

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

投射性认同

内投的机制

施虐与受虐结构

梅兰妮·克莱因身边的客体关系

与父亲的关系

与母亲的关系

与哥哥的关系

与姐姐的关系

与丈夫的关系

与儿子的关系

与女儿的关系

与导师的关系,琼斯、费伦茨、亚伯拉罕

与同事的关系,与温尼科特

与安娜·弗洛伊德的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