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祖父的园子》作为独参汤
《祖父的园子》这一篇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是一个奇女子,《呼兰河传》是一本奇书。学这篇课文,但没有了解萧红和《呼兰河传》,无疑是学生的损失。从这一篇课文,了解一个作者,了解一本书,这是可以有的设计思路。这种思路,可以把小文章教大,把薄文章教厚,把教学空间从一篇小文扩展到一本书一个人,扩展到更为广阔的课外。这是所谓广博性。
《呼兰河传》是用散文笔法写的小说;萧红敏感而天真、单纯而热烈;这两点在这篇小小选文中都体现得非常明显。学习文字的写法,体会文字中的思想和情感,这是任何一篇课文的最本分的目标任务,但在本课,这一点尤其要予以强调重视——因为风格太突出。这样的好文字好文章,而没有把这一点做到极致,那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经常说语文就要有语文味,到底语文味来自哪里?就来自这里。语文安身立命的点就在这里,而这篇文章的力量和魅力,可以使语文的身子更安,命业立得更稳。凭借这篇文章本有的力量,我们才可望把学生拉到语文学习中来,让他们对语文产生真正的兴趣,爱上语文学习,爱上阅读和文字。在文字品味涵咏中来实现对文字的学习——这是所谓语文味。
这个园子是个神奇的园子,这个祖父是个奇特的祖父——但这些都是另一个心理世界的现实映像,那就是一个光明的和自由的世界。我们身处的世界是怎样的?可能是怎样的?这是个永恒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在用整个一生来探求其答案,并在探求过程中给出自己的回答。这是个重要的、影响我们整个生命的问题。萧红有自己的意见,在这篇文字里有明确的表达;但那是她个人的意见,并不是每个学生自己的意见。学生自己对这个问题有没有考虑?有怎样的答案?会不会有自己答案外的别种可能?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何在?能不能有某种方式来把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逐步弥合?这些都是真正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真正可以使学生成长的。这是所谓思想性和思维性。
抓住以上三性,这篇文章基本可以教了。当然,第二点是语文安身立命处,要更多着力。在强迫学习中,很多学生对学习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兴趣,这是一种无可奈何又不得不面对的很严重的问题。要治这个病,这篇课文应该可以成为一味药,我希望它是独参汤,药简功专,可以补元救逆,使语文学习和学生成长的自然融合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