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50、攀藤而上--于时语

2021-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47ee4fd45a42

对绝大多数美国平民而言,大学教育是进入中上阶层的唯一通道,因此日益成为美国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今天的美国,可以说是进得了大学的才有资格成为中上阶层,进不了大学的永居社会底层。

美国高等教育事业这一体系的最底层,是两年制的公立社区学院,再往上便是各州公立和私立的普通四年制大学,接着是不同程度的重点大学,最高一层,便是以8所常春藤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顶尖名校。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竞争性的强化和学生质量的提高,仅仅限于以常春藤大学为代表的顶尖名校。其它绝大多数大学的教育质量要么持平,要么明显下降。2006年,美国最顶尖的1%的大学在每个学生上的年度花费是92000美元,超过全额学费,而普通大学则只有12000美元,且大多由学生学费承担。

HYPMS或HYPSM,美国五所顶尖大学,常春藤中的老三大: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再加上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每年录取不到0.2%的比例。

伴随着遗产型资本主义的回归,资本与知识出现了平行传承现象,子女的教育程度因此越来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程度,知识教育资本的代际传承成为美国社会竞争的重要特征。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一书,结论是社会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状态。

逆转两极分化的方法,除了刺激制造业的复苏,更重要的是加强低收入人口的教育程度。

皮凯蒂的主要论点,整个世界目前正在向拼爹资本主义回归。子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一旦回到资本主义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常态,资本拥有量便成为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是代际继承。这样的金钱财产继承还不包括日益重要的知识教育资本的代际传承。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资本与知识的平行传承。

美国中产阶级未受过良好教育的蓝领这部分正在消失。

在最富有的四分之一美国家庭的子女中,二十四岁时具有大学学位的占82%,在最穷困的四分之一的家庭里,这一比例只有8%,相差整整十倍。

今天的社会上升机会日益取决于是否有大学学位,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学位的前提是父母有钱或受过教育。----这个才是教育内卷日益严重的最核心原因。全世界在教育文凭这条道路上一起卷。

最重要的家庭行为差别,也许莫过于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美国大学毕业生生育年龄普遍推迟,头胎妈妈年龄达到30岁,超过未进大学的母亲八岁。所以知识父母在经济条件和社会经验上都远远超过了未受大学教育的父母。不仅从学龄前教育直到高中阶段,知识父母都在金钱上有更大的投资,更关键的是态度上的重视和关心投入。尤其是早起的智力开发和家庭知识环境,让知识家庭子女在教育上拥有遥遥领先的地位,进而再转换成社会上升机会上的无比优势。

90%以上的美国低收入家庭的子女难以逃避与父母相同的低教育的命运。

美国公共教育的退化,除了积重难返的教师工会,还有很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向来不高,不过是个普通饭碗而已,多数教师也谈不上什么敬业精神。笔者曾经有过个人经验:小学各班级下午3点半下课,3点50分打电话去学校,已经找不到任何老师。

曾经不错的美国公共教育,实际上部分得益于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中小学教师的职位作为妇女就业的最主要途径,得以雇佣最优秀的职业妇女。时至今日,中小学老师虽然也大都需要大学文凭,多数却成为那些成绩最差的大学毕业生无奈的职业选择,使得学校教师质量江河日下。近一半,47%的美国公立学校老师来自成绩属于最后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加上教师工会保护的铁饭碗,不称职混饭吃的比比皆是。

美国当然不缺乏好的公共学区。这些学区基本上都在远近郊区,属于房产价格昂贵的中上阶层社区。

真正开始触动到美国僵化的公共教育体制的事物,是公立私办的所谓特许学校。它们打破了公立学校对公共教育的垄断,以及教师的铁饭碗和大锅饭。

美国教育工会反对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反对以标准化考试为主的各项考核指标。说到底,考试成绩是教育质量最客观的标尺。同时考试也是暴露大批公立学校教师尸位素餐,滥竽充数的有力工具。既得利益者反对考试的理由五花八门。

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人化评审不仅主观,而且缺乏大范围的可比性,更因费用昂贵而不可能全面采用。

以蓝领白人为例,1960年成人结婚率高达84%,2010年跌落到48%。而大学毕业生群体,则成为正常婚姻和双亲家庭的中流砥柱和最后堡垒。

大量研究表明,单亲或离婚家庭是抑制社会上升机会的重要因素,强化了贫穷状况在父母子女之间代际传播的模式。

大学毕业生尤其名牌大学毕业生与低教育对象婚配的情况日益稀少。

哪怕不计高智商的遗传因素,高收入加上高文化也足以让高教育程度家庭拥有子女教育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从而加强美国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

1960年,美国大学生毕业生的男生只有25%娶了大学毕业的太太,到了2005年,这一比例翻了一番,47%。

美国教育分化现象最明显的领域,还是在大学。美国过半数大学新生最后都半途而废,为能获得学士学位。社区学院中两年能够顺利毕业是只有13%,花四年读完两年课程的也只有28%。算上所有公立大学本科生,平均毕业率不到50%。而哈佛大学的本科毕业率一直在98%左右。即便中途退学的,不少也是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这样的创业人士。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部分美国大学生的素质每况愈下,而精英大学,尤其是排名1%的名校学生的素质则不断提高。

大学生平均素质的下降,还是与美国中小学公共教育质量的下降直接相关。纽约时报因此挖苦说,大学现在成为新的高中,而且不久就会变成新的初中。

常春藤大学通宵开放的图书馆便是这一高度竞争学习环境的象征。

美国几乎所有的公立大学都是州立大学。

越来越多的美国二三流大学大量扩招全额付费的海外学生,许多中国富二代留学生便成为这些质量平平甚至底下的美国大学填补预算亏空的冤大头。

目前对国际学生申请也实行钱盲式录取的美国大学只有六所,常春藤老三大(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加上麻省理工,达特茅斯和阿姆赫斯特学院。

美国国会议员某届统计出身:218名是律师,12名是医生,寥寥3人是生物学家。

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时,统计了本科生直接读博的去向,第一便是法学院,第二便是医学院。

美国律师业是参与社会财富或曰经济馅饼分配游戏的主要玩家。律师业由此获得高额金钱回报,一部分又通过大笔捐款直接或间接地回馈美国政治机器,从而形成极大的权力影响。

常春藤校友是贵族群体的代表。常春藤名校之所以出名,首先因为它们的校友在美国这一缺乏世袭贵族的平民共和国里,代表一种贵族群体,遍布美国的上层建筑。

----有志于孩子上211.985或者以后出国的,家长们都可以提前看看这本书。 学生中考之后就可以勉强看这本书了。正常应该大学生阅读这种书比较好。不过大学对于大部分国内要考大学的来说已经有点晚了。高中生可以适当看,了解一下社会竞争,说不定能激励孩子。不过建议在中学生阅读之前,家长一定要阅读,家长确定自己孩子适合了再推荐给孩子读。

在白宫和最高法院之外,从国会到两院到奥巴马总统的精英内阁,美国政治权力高层充满了常春藤色彩。政治立场明确,通过听证后终身任职的大法官,是党争中的无价之宝。

耶鲁对中情局的影响超过其他所有大学。中情局本身因此常常被戏称为耶鲁大学校友会。

---所谓政治,背后也是利益,充其量有些政治家谋划的不止是个人私利。

美国的笔杆子——无冕之王和公共知识分子。常春藤盟校代表的精英教育,是美国笔杆子群体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对塑造美国政治文化起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和作用。美国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超过四分之三是常春藤产品。常春藤教授亨廷顿和奈分别作为文明冲突和软实力的发明者,对塑造当代美国以至世界政治文化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校友效应也导致华尔街隐隐约约的势力划分。

最大的5个校产基金按名次分别是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正好是美国优秀高中生心目中的五大名校HYPSM。名校与校产的正比关系,一目了然。

尽管私立常春藤名校昂贵的学费人人皆知,外界却很少有人知道,哈佛大学培养每名本科生的每年费用实际不下6万美元,超过4.5万美元的全额学杂费,差额全由校产基金来补贴。

常春藤名校充满从小养尊处优,不差钱的富二代子弟,并不需要靠挣钱来养家糊口,而可以自由追求理想主义的目标。

大部分“为美国而教”成员来自中上层家庭,并无在贫民窟做一辈子孩子王的打算。

不仅美国在实行常春藤专政,常春藤校友甚至可能渐渐控制全球。目前唯一超越宗教和文化分界线,而渗透蔓延到全世界各地的重要势力,实在非美国名牌大学校友圈隐约组成的常春藤国际莫属了。

自由学科教育大致可以看成是一种通才教育,简言之,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而非如何谋生的教育。

----为一个固定的立场去搜集证据,这本书关于常春藤的各界影响力就是明证,眼里只有常春藤,必然哪哪都逃不掉它的影响力。当然,另一个可能是确实常春藤盟校的影响力足够可怕。

哈佛大学为大一新生开设的数学课程中,选修数学25的课业要求远超中国国内顶尖大学的数学研究生课程。

既然常春藤名校的重要使命是令学生学会统治,培养社会关系自然成为大学课程之外的重要内容。

常春藤名校比比皆是的大牌教授。这些教授基本都是各个领域的世界领袖,而除了研究生之外,高质量的常春藤本科生也是这些大牌教授研究助手的重要劳力。

常春藤名牌教授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影响力,尤其是在对美国上层起到关键作用的法律和经济学领域。

美国的精英教育把最好的人才引向了金融和法律行业,而不是自然科学,尤其是近年来对冲基金和类似高度量化的金融交易。以数理尖子出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有三成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华尔街。

即便是知名科学家,在美国政界也是人重言轻。

为什么与欧洲,亚洲相比,美国缺乏科学家出身的领袖人物。

常春藤文凭资历在求职上,是十分吃得开的敲门砖。美国商界对常春藤名校成熟的唯才原则的日渐承认。常春藤名校毕业生在职场上的风光,建筑在整个社会大众对这一亮丽品牌的艳羡和承认之上。

母校认同加上一荣俱荣的校友情节,使常春藤校友网络成为无可比拟的社会资源。作为数世纪以来的社会精英主体,常春藤校友占据了从上层建筑,华尔街,商界到大工会的众多要津,其平均社会影响和活动能力显著超越其他群体。

常春藤盟校不仅代表了限量供应的美国上层社会入场券,也是精英阶层维护世袭特权的传统通道。

美国文化的平等意识并不在于社会财富的分享,而是在于社会机会的平等。

另一个难以废除标准化考试的重要原因在于,美国现有的上层社会领袖绝大多数是标准化高考创造的凭才取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无奈的事实:庞大的招生班子和严格仔细的个别审查,只有资金雄厚的私立常春藤名校才供得起。

换言之,其他世界名校招生追求的是成绩最好的在校学生,常春藤名校招生追求的是将来最有贡献的毕业生。

个人素质已成为亚裔尤其是华裔进入常春藤的最主要障碍。

制度性的特殊照顾对象,莫过于校友子女和教授子女。据统计,在名校的录取标准里,这大致相当于SAT额外加分10%。

针对黑人和拉美裔弱势群体的加分优待,使得他们进入常春藤名校的客观入学标准大大低于亚裔和华裔。

平权政策,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优先照顾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学生入学。也有人将这样的照顾政策等价为高考加分。

对于这一法律上的矛盾,平权政策的提倡者强调的是纠偏:历史上长期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待遇造成的社会现实,不通过特定的优待照顾无法改变。这样的历史纠错论多年来得到主流社会的广泛认同。虽然这一优待政策原则上限于政府机构和公立学校,领导精英教育的私立常春藤名校却也纷纷照办。

被照顾入学的少数族裔学生退学率明显偏高。即便他们能够顺利毕业,进入社会后也会面临更多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职业考试。

学习成绩与家庭财富地位的强烈关系,是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受到大量社会和家庭因素的驱动。仅仅怪罪到考试内容的不公平,实在是本末倒置,也无法根本性纠正这一社会不公平现象。

学校招生考虑的重中之重,在于确定新生们确实是可造之材,不会半途而废,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

热火朝天的虎妈争议,主要限于美国的白领中上阶层和知识阶层,知识分子扎堆。为什么虎妈震动了美国上层阶级和知识精英?一言以蔽之,虎妈的轰动反映了美国上层精英的一种日益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具有国家整体和社会个人 两种层次。虎妈热潮反映的更大焦虑,在于社会个人层次。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竞争迅速加剧,因此催生了担心社会经济地位下滑的普遍焦虑。

美国上层精英从贵族政治演变到英才政治,有点类似中国古代时代从六朝门第向唐宋科举的转变。美国犹太族群是这一演变至今最大的赢家。

直到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还在尽力维持快乐的四分之一最差生政策,作为世家子弟延续精英地位的潇洒道路。但是时到如今,从幼儿园起,从中小学到常春藤大门,再到毕业升学就业,都成为割喉式的血汗竞争。

教育投资导向最大的是早期和学龄前的智力开发。这是缺乏知识和金钱的穷人父母最薄弱的环节。在知识精英和上层阶级中,教育竞争从托儿所和幼儿园时代就已经开始。----从功利升学角度(结果)导向就业(赚钱)。

再多的金钱也无法取代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知识环境。

多花费的育儿时间,主要在教育,游戏,组织参加各项活动,以及驾车接送子女等项目上,而这些都与智力开发有关。从孩子学龄前直到高中,高教育水平的父母不仅有更多的金钱上的投资,更关键的是态度上的重视和投入。从婴幼时期到小学六年级,美国中上阶层的孩子比穷人的孩子平均多接受了6000个小时的教育和其他智力发展活动。

美国公立中小学校质量江河日下的教育危机。美国上层精英继续保持高比例的私立贵族中学校友数量。贵族教育的前提是钱。对大部分中产阶级父母而言,公立中小学还是唯一可行的教育方案。他们因此不得不面对前面提到的美国公共教育的质量危机问题。对于尖子生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在美国公共教育体制内,重点中学几乎是提高未来经营教育机会的唯一途径。有磁石学校之称的重点学校,绝大多数是中学。这些学校大都通过考试跨区招收尖子学生。美国常春藤名校招收的寒门子弟,大量来自这些重点中学。

全美有两万多所公立高中,其中教育条件比得上私立贵族预校的,只有165所重点中学。有19个州根本没有这样的尖子学校。

在公立学校体系中,由于很难实施常春藤名校采纳的凭全面素质招生,只能普遍采用严格的以考分划线的标准,结果导致亚裔华裔的高比例,以及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学生的相对匮乏。例如,亚裔在全美高中生比例约5%,在重点中学的比例却超过了20%。

这些重点中学隶属于公共教育体系的特性,令他们无法避免争执的干扰。

总的说来,除了有幸挤进165所重点考试学校的1%的尖子高中生之外,公立中学与私立贵族预校之间的质量差距越来越大。

常春藤盟校的传统教育哲学是培养社会领袖,而不是学术精英。

私立预校最明显的优势莫过于能以庞大的校产基金提供奖学金,吸引优秀生源,以此维持学校的品牌。预校还有另一个明显优势——它们大多数是寄宿制中学,可以面向全美招生,抢夺各地的尖子。而再出名的重点公立中学,最多也只能在县市范围内跨区招生,在生源广度上便差了一大截。

这样的预校在学生教育开支上不吝花费,每年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平均开销达6万多美元,远远超过4万美元上下的全额学费。

学校设施只是硬件,私立预校的真正优势在于师资和人员管理的软件。美国公共教育的僵化和低效一大弊病在于历来吃大锅饭的教师队伍内部缺乏竞争。与此相对照的是私立预校的高薪,竞争机制和荣誉传统,使其师资质量和敬业精神远非公立学校可及。-------------这个简直就是说的这几年私立校和公立校成绩对比的一个重大原因。看长沙的私立公立成绩对比,这个方面的因素占了不小的一部分。百分之九十的普高率和不到百分之四十的普高率对比。实在是.....

除了强大的师资和学校资源之外,私立预校的成绩还获益于小班教育的师生比例。这一点也远非经费有限的公立中学大班可比。

位于华盛顿市区西北的第三选区是联邦政府高层主管人员的聚集地,其特征是虽然行政权力很大,也都算是高工资,可是60%的可支配收入都花在送子女上私立学校的学费上了。

1998-2001年,如果把美国所有高中毕业生进入常春藤老三大的比例排名,那么前100名中,竟然有94所是私立预校。

录取率的下降意味着录取标准的不断提高。

录取学生到校率是学校间竞争的重要排名指标。----就像有学生集齐长沙四大名初的船票,在早几年可以考的时期,最后到校率青一是一边倒的形式。除了少数走读在侯家塘圈的,以及个别数学竞赛学生。

在精英父母集聚的地区,课外补习和私人辅导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行业,尤其是在顶尖1%富有阶层的强烈需求下,出现了天价行为。

考分之外的综合升学辅导咨询服务也蓬勃发展。从事这一行业的大都是退职或退休的前大学招生办资深人员,特别是来自常春藤名校的招生办人员,对这些大学不透明的招生过程内幕了如指掌。也因为如此,教育机会均等在美国将永远是一句空话。

择校费在美国并不罕见。有子女的美国人,在选择住房,除非愿意出钱上私立学校,首要的考虑便是学区的教育质量。

犹太文化的一个优秀传统,便是对子女教育的注重。

淡化其中的学业成分,而突出申请人的所谓个性条件。常春藤盟校尽量以WASP主流的社会价值来设定招生的个性标准。---以中产文化来确定价值取向的高分值。因为利益而修改升学政策。背后的势力团体涌动。

在强调学业之外的个性标准的同时,常春藤盟校还纷纷在招生过程中引进了面谈和推荐信等新项目,旨在减少犹太学生的入学机会。

毕业于常春藤名校以及更多像纽约市立学院那样的公立大学的犹太学者,逐渐在知识界和学术界脱颖而出,以无可争议的学术成就,在战后大批走进常春藤校园担任教职,进而上升到学校领导层,显著改变了这些名校歧视排斥犹太人的政治文化。犹太人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华尔街和企业界的崛起,令大批犹太富翁开始成为常春藤名校的捐款施主。这样的现实,不能不使依靠捐赠基金的常春藤名校的招生政策向他们倾斜。

经济地位的上升使得大批犹太子弟不再为高昂的常春藤学费发愁。犹太民族注重教育的传统让越来越多的犹太家长不惜贷款背债,也要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

美国社会竞争正日益向教育战线转移。

常春藤招生过程极不透明,即使在招生办内部也从来不留下白纸黑字的限额记录。

在才能--个人素质定义方面偷梁换柱,减少其中学习成绩的权重。

常春藤校园内华裔师生仍然免不了有重理轻文的偏向。但主导美国上层建筑的是律师和经济学家,而不是科学家。

校方的招生政策,不外申请人的学业,课外活动和个人素质这三大要素。

常春藤名校的招生名额,常常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在申请常春藤名校时,课外活动成就至关重要。课外活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类:校内学生组织,辩论和演讲比赛,校外社会组织和活动,音乐舞台表演和美术,写作和发表,创业和就业,社会义务工作,体育运动。在每个大类里,具体的项目和活动又是五花八门。

每个学生的课外活动成就,广度不如深度,质量重于数量。多年下来持之以恒的项目,常常可以获得招生办人员的加分。

在常春藤名校中,课外活动在每个学校录取过程中的分量不尽相同。竞争越激励的,课外活动成绩就越重要。哈佛可以说是课外活动分量最重的校园。课外活动成绩的重要性在于所谓未来测试——预测大学毕业后的社会成就。大量数据和经验显示,申请人的课外活动成绩对未来社会成就的预测能力常常超过了学业成绩。如果学业成绩衡量的是申请人的才智,那么课外活动成就衡量的就是申请人将其才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两者的综合,才能更准确地预测学生未来的社会成就。

个人素质评分有三大主要依据:学校报告和推荐信,入学申请作文和面谈报告。

常春藤名校也想来注重国际学生的地理来源,尤其是需要培养未来亲美国领袖的国家和地区。

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学生种族出身的多样化。说白了便是在三大因素之外,额外照顾低教育,低收入家庭的子弟和未被充分代表的少数民族学生。

校友,教职工和特殊利益子弟,这些特招是常春藤名校维持自己传统,财源和社会影响的禁脔。社会舆论反对再强大也难以废止。

常春藤名校需要保证相当比例的未来校友进入金融,律师,医生等高收入群体,以及财界和政界等高影响力群体。这是保障名校未来声望和财源的百年大计,为此必须适当限制数理化书呆子型的学生人数,哈佛传统的内控比例是10%,而扩招最可能步入仕途的社会型人才。

常春藤招生办的老调:他们并不是在招收个别的新生,而是在组一个面面俱到的新生班级。

个人素质的下列多种层次:未来潜质,智力水平,工作伦理,工作效率和能力,进取心和原创力,锲而不舍的毅力,能否承受压力和失败,知识兴趣的方向和广狭,与别人相处的能力。

常春藤名校招生确实是个校方有意维持主观判断余地的灰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