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读书让生活美好

《24堂财富课》读书笔记3

2020-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姜文止戈

从组装电脑到销售、到拿到现金,这中间的时间太长。也就是说,IBM造好电脑后,先在仓库放着,再运到各地商店,由于商店收货后往往不能马上卖掉,要租地方存放。不仅库存空间需要支付成本,而且要用大量流动资金支持货物的储备,资本成本会不低。第二,电脑技术变化很快,库存时间越长,技术过时的可能性越高,折价和报损的程度会很高,这又会增加成本。第三,由于是通过商店出售,店面本身又需要成本,所以,电脑制造商需要给代理商不低的分成佣金。结果,不仅IBM、康柏的盈利空间受限,而且电脑价格太高,不利于个人电脑需求的增长。

戴尔电脑公司的机会就是这么来的。戴尔出生在德克萨斯州。15岁时,他出于好奇,买了台苹果电脑搬回家,他把新电脑拆了,试试自己能否再装好,结果试成了。没想到的是,那次经历铺下了他的致富之路。1983年,戴尔18岁,是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一年级学生。那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白天上学,晚上与周末帮其他公司更新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随着业务的扩展,他开始雇用员工。到1985年,在他还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时,他的公司收入已达600万美元。

也是在1985年,戴尔发现IBM、康柏的商业模式过于呆板,既不能根据用户的需要为用户量体裁衣组装电脑,同时资金周转速度太慢,库存电脑太久、太多,零售店面占用太多,成本过高。那年,戴尔公司改做电脑,其模式是‘先拿到客户订单,收到钱,再组装电脑,然后发货’。也就是说,你先打电话下订单,告诉他们你所要的电脑配置、存储器大小等,交好钱,然后戴尔电脑公司才开始组装,装好后寄到你家里。

这样,戴尔不需要太多流动资金,没有库存,没有零售店面成本,更没有电脑技术过时的风险,因此也没有降价风险。既有满足用户需求的灵活性,又大大降低成本,这使戴尔有很大的砍价空间,即使他卖的电脑比IBM,康柏的便宜很多,公司也照样能盈利,而同样的价格在IBM、康柏却有可能亏损。你说,有了这种‘定制加直销’模式,戴尔不胜出才怪昵,是不是?

这跟特定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有关,标准化程度越高、越成熟、越简单的产品,越便于做直销。个人电脑到1985年已具备这些特点,已相当标准化。但是,有很多东西是非常个性化的,比如时装,还有汽车、食物等许多商品,可能难以直销,一般人都喜欢看一眼、试一下才决定买不买。所以,零售商店不可能被淘汰,总会有市场,只是人们必须为此多付一些钱。

戴尔的‘定制加直销,模式还有其他优势。实际上,它特像中国的房地产模式,开发商在盖楼房之前,就把房子预售给客户,先得到购房款,然后再用这些钱盖房,这样,不仅开发商自己不需要多少本钱,而且拿到这些购房款后,还可以把钱放在银行先赚利息,或者做别的投资,大大提高利润空间。戴尔在大学时,没有本钱就能开公司,道理也在于此。

对多数人来说,不一定从小就知道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自己要立志一辈子做什么,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工作。所以,多数人需要接受小学、中学、大学这一系列规范化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一方面学会做人,知道社会的过去,今天和明天;另一方面,也给每个人时间和机会,去了解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学会一些谋生的技能等等。当然,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然比没上过大学的人更成功,同样的,也不是每个没上过大学的人必然不会成功。上大学,接受好的教育,只不过增加让自己成功.让自己过好生活的几率,并不能保证任何东西。

像戴尔、盖茨、艾伦,他们从小就对电脑着迷,中学时,就把电脑技术的方方面面了解很透,他们去当地大学旁听电脑课、去计算机房实习,在进入大学前已经把大学相关内容学透了。自学有时能达到‘一日胜读十年书’的效果。所以,课堂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自学看书,或以其他方式学习,也是可行的。不过,对多数人,大学这种有组织的系统学习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就像制造业工厂一样,大学能达到规模效果,是系统产出,是批量生产。”

对中国家长来说,我们习惯于认为“唯有读书高”,所以,对后代,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他们学位一个接一个地拿,最好是拿到博士学位或更高。为什么大家只顾追求学位,不太管自己小孩到底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呢?并不是每个人只有拿到博士学位、学问做深了才算幸福。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学而优则仕”,只有读好书才能做官。到如今,同样需要通过学位这种硬指标,来证明每个人的能力,离开学位就无法客观判断了。于是,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大家只好盲目追求学位,不管这些学位有没有用、适不适合自己的小孩——片面追求学位当然过于机械,但面对现实又不得不为之。

可是,在美国这种社会里,公司和财产都是私人的,只要你能创业,办自己的公司,能创造价值,你就不需要通过学位证书向任何人证明你的能力,你就是自己的老板。有没有上过正规大学,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实能力。所以,在美国,就有戴尔、盖茨,艾伦这些没上完大学但极端出色的个人故事,父母也没必要逼着小孩没完没了地追求学位,浪费掉许多青春年华。

赚钱也得考虑商业伦理,讲道德。比如说,贩毒肯定赚钱,让人一个个吸毒上瘾,然后不管你把价格抬多高,他们都不得不买。但是,你知道,这样做会很不道德,也违法,还会让一些家庭倾家荡产,让他们的小孩没钱上学。而像沃尔顿创办沃尔玛,通过‘天天平价’,帮千千万万个家庭省钱,给他们带来方便,他这样做的回报是自己成了亿万富翁;戴尔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更便宜的电脑,而且让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电脑组合,他也因此致富。所以,有两种赚钱的方式,一种是损人利己,或者说,是靠损害别人让自己赚钱;一种是让别人受益,自己也赚钱。

咖啡对身体好不好,这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然,星巴克跟你要开的糖果连锁店有差别。星巴克咖啡的消费者基本是成年人,如果他们知道咖啡有害还照样去喝,那他们就该责任自负,有了不良后果,星巴克的责任或许可以免掉,因为对于喝咖啡的人,即使没有星巴克,他们可能还会去别的店。相比之下,小朋友就不一样,他们还很小,分辨好坏、善恶的能力很低,自制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有责任避免钻小朋友的空子,更别提专门利用小朋友的弱点发不义之财了。

实际上,1839至1842年,中国跟英国的鸦片战争就是这样,一方面,英国在其境内严禁鸦片,在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都有法律明文禁止,他们知道鸦片是毒品;另一方面,英国东印度公司又从印度大量贩运鸦片卖给中国人,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吸毒上瘾。

美国于1776年从英国统治下独立,当然还有从1775到1783年的美国革命战争,也叫美国独立战争,那些事件的确是中英鸦片战争的前奏。本来,位于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的前身,对英国很重要,特别是那时,工业革命正在英国兴起,纺织机械化以后需要从美洲进口棉花,而由于英国人口当时只有1000万左右,生产出来的大量的棉布,英国人用不了,必须找出口市场。本来,从棉花原料到棉布出口,都可依赖在北美的殖民地,可是,美国在1776年要独立了,对英国打击很大,逼着英国在亚洲找市场。而在亚洲,中国和印度人口最多,是最理想的出口目标市场。

有一点背景需要知道,在那时候,国家之间的贸易无法以纸币支付。比如,今天,美国公司到中国做进出口,可以付美元现金,纸币就行,因为各国间讲信用,整个世界更文明,更有秩序了,所以,中国人能相信美国的纸币,美国人也相信中国的人民币。但是,在18、19世纪还不是这样,那时,中国人、印度人不认外国钞票,英国人也不会认中国、印度的货币,各国之间只认黄金、白银做支付手段,或认实物。

美国独立之后,英国感到北美作为其外贸市场越来越不可靠,必须在人口更多的亚洲开拓市场,中国和印度自然是理想的地方。

从1760年至1800年的四十年里,中英贸易发展特别快,贸易额翻了十倍,主要依靠东印度公司在其间运输。但这也带来两方面的挑战。首先,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乾隆盛世,没兴趣扩大跟外国人的交往,只许英国人在广州做贸易。为了巩固、扩大中英贸易关系,英国于1793年派特使马戛尔尼,率高厄勋爵、斯坦登爵士、麦金吐司船主及随从700余人组成使团,前往中国,向乾隆皇帝祝寿,但主要是商谈‘港口通商,问题,希望与中国建立正式、稳定的贸易关系。可是,后来因为磕头礼的问题,引发中英两方争议,也就是说,中方认为乾隆是天下的皇帝,所有人前往必须行叩头礼,要趴在地上叩十几次头;但马戛尔尼认为,这不可能,因为在英国即使见国王,也没有叩头礼,更何况他作为英国人,只有在英国国王面前才会下跪。争执之下,乾隆皇帝认为,不行叩头礼是天大的冒犯。结果,整个访问不欢而散,乾隆朝廷拒绝与英方就贸易问题进行任何谈判,从此中断了中英两方的正式沟通渠道,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种子。

其次是贸易支付手段问题。刚才讲过,那时的跨国贸易只能以实物、金银支付,没人要钞票。到18世纪末,中国出口的80%到90%是茶叶,10%至20%为丝绸,而当时,中国基本不从国外进口货物,英国试过向中国出口机制棉布,但中国人不喜欢。所以,到18世纪末之前,东印度公司主要以银子换中国茶叶和丝绸,中国因此进口很多银子。问题是,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英国越来越无法依赖来自美洲的银子。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银子,拿什么来付给中国的茶商、丝绸商呢?随着从中国进口的茶叶越来越多,英国的这个问题日益严重。

18世纪,英国通过‘三角贸易’获得银子:英国货船先从本土装上制造品、烈酒等物品,运到非洲海岸卖掉,完成第一笔交易;再用得到的钱买下非洲黑人,装上船,运到中美洲如墨西哥等地,卖给那里的农场主做奴隶,得到当地盛产的白银,即完成第二笔交易,这些收入一部分用来购买美洲白糖、棉花、咖啡,运回英国再卖掉,剩下的以银子形式运回英国,即完成第三笔交易。

在英国、非洲与美洲间的‘三角贸易’,是另一个赚‘坏钱’的例子,贩卖非洲人当时很赚钱,但是不道德。1807年,英国和美国通过法律,严禁贩卖人口做奴隶。可是,在这种‘三角贸易’受阻之前,英国公司的银子就已经吃紧,美洲银路受挫后,英国当然更难找到那么多银子去中国购买茶叶、丝绸。

在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形成了一个新的‘三角贸易’,即英国、印度与中国的三角贸易圈。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从英国装上制造品,运到印度卖掉,再装上印度盛产的鸦片,然后,运到广东沿岸,把鸦片在中国卖掉,换成茶叶、丝绸,装上船运回英国,就这样完成整个英,印、中的‘三角贸易’。换句话说,正因为有了印度的鸦片,才大大减轻了英国公司的银两支付压力,不用银子支付,而是用鸦片换茶叶、丝绸。解决了跨国贸易的支付问题后,中国的茶叶与丝绸出口量当然猛增,但同时进入中国的鸦片也大增。1730年中国进口鸦片15吨,1773年增长到75吨,到1820年升至900吨。”

但是,鸦片是毒品,随着鸦片进口量的增加,太多中国人吸鸦片上瘾了,一天没鸦片就没法活?所以从1 9世纪初开始,鸦片进口已不再是帮助解决外贸支付问题,而是为了满足不可收拾的毒瘾,毒瘾开始毁灭中国人的意志。到1834年,鸦片年进口量已超过1400吨,中国的茶叶与丝绸出口已远不够支付进口鸦片的钱,中国的银子开始大量流出。

1839年,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到广州后,立即执行禁令,把大量鸦片扔进大海。那年,林则徐发函质问英国女王,为什么英国明知道鸦片对人体有害,在其本土、爱尔兰以及苏格兰禁止鸦片销售,却把大量鸦片贩卖到中国?为什么他们为了赚钱可以这么没有道德,采用双重标准?

之后,英国政府并没回应鸦片贸易的道德问题,而是指责中国将约300万磅的鸦片扔进大海,损害了英国的私人财产。随即,英国派出皇家海军,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派出其舰队,于1840年6月抵达广东沿海,开始所谓的‘鸦片战争’。由于英国海军在当时世界上所向无敌,很快击败清朝军队。作为停战条件,清政府跟英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鸦片战争的负面意义在于当年大英帝国的不仁与霸道,在于它对中国主权的侵略,在于它‘不管好钱、坏钱,是钱就赚’的一面。从更长的历史视角看,那次战争以及其结局也有积极的一面,逼着中国开放了,让中国接触世界,加入全球体系,走向现代化。试想,如果1793年马戛尔尼访问中国时,乾隆皇帝和朝廷大臣们能够有开放的眼光,而不是封闭自大,如果那次能积极利用英国与中国贸易的愿望,努力建立某种双赢的贸易体系,那么,鸦片贸易或许不至于走到那种地步。由于当时中国对世界不够了解,世界也不了解中国,在那种情况下,任何矛盾和误解都可能导致武力冲突。那次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迫使社会精英谋求自强,迫使中国朝野正视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