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潜规则》之后

2020-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拿着镜子的小孩

看了《潜规则》一书后,对这个词的印象更加深刻。以前听到这个词,只是觉得愤怒又无可奈何。

作者长达数年的跟踪告诉他,潜规则并不是像他一开始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而是大多数人处在一种利害格局中的寻常或者正常的行为,其根基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与明面上、正式宣扬的规则不同,这些藏在表面之下的规则有着更强的约束力。如果不触动利害格局,潜规则是不会松动的。

真正支配一个团体行为的东西,并不是他们表面宣称遵循的那些,更大程度上是极为现实的利害计算。这些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许多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反复出现、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来往时必须长期遵循的潜规则。这些规矩未必成文,但却有极强的约束力。

书中分析借用了经济学的许多概念,对历史上官场的种种情形进行了拆解。儒家思想指导之下入世,修齐治平的理想在利害格局中被打的粉碎。从老百姓到帝王,没有谁能️一己之力改变潜规则。崇祯皇帝的死亡大概就是潜规则长期运行之后的结果,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道德风险、成本——收益、概率,在经济学的术语面前,似乎一切都很清晰。但是把在道德上被评价为恶的事件如此分析之后,又该怎样呢?有时候,即使知道了背后的运行规则和逻辑,你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情发生。在所有的明规则、潜规则之下,更深的层次上,是人性的运行规则。但人性随着时代变化、随着社会环境变化、随着所处的场景变化,谁又能说得清楚?更何况改变人性这样的事情只会带来灾难。

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你之名。罗兰夫人的呐喊仍在回响。各种理想主义的实践无一不是在现实面前败北,理想主义也会被人利用。如果一开始就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结果往往会失败。就好像谈恋爱的时候,以为自己进入了一段理想的亲密关系,最后却落得一地鸡毛。

人,真的不要想太多应当如何如何。对未来的一切美好幻想都有潜在的危险,这种不能到达的幻想就是焦虑和各种疾病的来源。

此生,但求平安健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