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 | 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
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一样变化多端。我的眼珠不过忽大忽小,而人间的评说却在颠倒黑白......《我是猫》
《我是猫》,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一篇长篇小说。书里带有幽默的语言,代入感极强,却极具有时代的讽刺性,和文人墨客的酸性味道。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家里养的一只猫作为书中的主角,更为有意思的是从猫的观察视角,用猫的思想讲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行为意识,并阐述出自己的观点传达给读者。
而作者当时的背景及家庭情况又和书中主角苦沙弥的境遇如出一辙。这本书仿佛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这两个身份分别是:一个是真实的自我书中的苦沙弥,一个是超越现实的超越自我的评判家书中的那只猫。
一个真我与一个本我的自然对话,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矛盾结合体。对社会的看不惯,对自己的不认可,对环境的无能为力,可在骨子里又潜藏着一股叛逆,一个超我的存在,不停地自己与自己在内心中做斗争,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真实状态。
夏目漱石是本日人很受欢迎的作家,那就去看看1984年到2007年日本发行千元纸钞吧。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说:“如果从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近代文学作家中投票选十位”国民作家”,那么夏目漱石无疑位居启首。
夏目漱石原名为夏目金之助,夏目漱石这个笔名出自中国的古成语“枕石漱流。”即睡则枕石,洗则枕流的隐居生活。
据说战国时期,有个叫孙子荆的大臣,年龄不大就想告老隐居,就对国王武子说,想过“枕石漱流”的生活,不知怎么却口误为“枕流漱石”了。国王一听马上反问道:“河流可以当床睡、石子可以用来漱口的吗?”孙子荆反应非常敏捷,马上答道“枕着河流是为了洗净耳朵,用石子漱口,是为了将牙齿磨练得更加坚硬”。最后大臣孙子荆隐退成功与否不得而知。但后人都将“枕石漱流”或是“枕流漱石”比喻为隐居生活。
夏目金之助得笔名“漱石”,便是由此而来。
1、
夏目漱石出生于1867年,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1893年,大学毕业的他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两年后辞职到四国岛松山市中学任教,次年转入九州岛熊本市第五高等学校任英语教师。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10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从夏目漱石的出生一直到《我是猫》的完结,他经历了整个明治维新时期。所以在《我是猫》的这篇小说里可以读出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的状态,即日本经历的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发生的变化,积极吸取国外的科学技术等。夏目漱石在这期间就被派去英国学习英语。虽然他的任务是学习语言,但是他对英国的文学更感兴趣及热爱,也在此期间学到了很多关于文学的知识。
1853年四艘黑色的战舰停靠在江户湾口,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1867年孝明天皇突然去世,睦仁继承天皇之位,庆应四年改元为“明治”,从此日本明治维新开始,直到19世纪90年代基本结束。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改之前的封建落后,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大道上一路狂奔,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长。在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皆取得了胜利,两场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日本本土的士气。
在这期间日本的资本主义对日本人的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经济的迅速增加,使实业家的地位不断增高,同时文人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低。而在这本书中,夏目漱石便讲了一个关于实业家金田家族想让苦沙弥的学生寒月当女婿的一个现代讽刺故事。
2、
要爬就要爬到顶端才行,不然,在下面做事,就得到处做些无迎或陪人喝酒,真蠢。
要想发财,也必须应用三角学呢!去义理、去人情、去廉耻......《我是猫》
书中实业家金田家想让苦沙弥的学生寒月当女婿,这也是整书中最完整的故事。
苦沙弥的学生寒月生得一表人才,学识很棒,是理学学士。于是被苦沙弥的邻居金田家看中,想让寒月当女婿,于是,金田夫人就来到了苦沙弥家,希望从苦沙弥那里得到一些寒月的消息。
但是苦沙弥的心里对实业家很不屑,觉得有钱人都非常的俗气,根本不想帮助金田家去撮合这桩婚事,导致金田夫人没有得到那种高高在上的礼遇,因为金田夫人在苦沙弥家遭到了冷遇,心里便愤愤不平,并对苦沙弥进行报复,找了一些学生去骂苦沙弥,用垒球杂他家院子,不停地骚扰他们家,当然,这桩婚事最终也没成。
借此书中的猫说:“要想发财,也必须应用三角学呢!去义理、去人情、去廉耻......”
所表现出来的是当时社会那种金钱主义至上,缺少道德、缺少伦理、严重的个人主义。
作者用苦沙弥的行为表现出来,然后又用猫咪的思想表达出来,讽刺至极。
3、
鲁迅先生说:
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等文章也能看到讽刺的味道,但是比夏目漱石更加直接一些,语气更加坚定。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更多的是一些辛辣的讽刺,基本上都是由这只猫来阐述,在这本书将要结尾处,有段这样的话:“说不定社会全都是由狂人构成的。狂人聚在一起舌枪唇剑、抓作一团、互相谩骂、你争我夺。而其整体做为一个集团又如细胞一样忽而分裂忽而膨胀、忽而膨胀忽而分裂,如此生生不息——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其中约略通情达理、明辨是非的家伙反而碍手碍脚,因而建造一个叫疯人院的东西,把他们关进里面不许出来。这么着,关进疯人院的是普通人,院外上蹿下跳的反倒是疯子。或许,疯子孤身一人之时无论如何都是疯子,而若化为集团有了势力,就成了健全人。大疯子滥用财力和威力趋势众多小疯子为非作歹,却被成为正人君子——这样的例子绝不为少。何是何非茫无头绪。”
作者把对社会的不满,环境的不满通过一只猫来表达出了,而这只猫用它旁观者的独特思想写出了对当时明治维新时期的一种批判,因为资本主义使整个日本民生经济两级分化,也是因为贫富的差距让人性与道德上出现了沦丧,凸显出了一部分人为了财富而显露出的人性劣根。
结语:夏目漱石《我是猫》前两部分读起来很有意思,通过这只猫偷看苦沙弥的日记把故事展现出来,而偷看完的同时这只猫会从它的角度去评论人类的思想与行为。
后半部分,大都是通过故事的主要人物的对话来诠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这只猫变成了一个看客,它像是一个画面的播放员,引导读者去思考、感受、评论。
这只猫从来到苦沙弥家到偷喝了啤酒醉死在水缸里,这只猫一直没有名字,它既是真实的存在,也是作者心里的理想人格,当作者想表达最存粹想法的时候,理想人格就会浮现出来,当故事结束的时候,理想人格便悄然离去。
这本书像是一场作者借用猫与自己内心的一场思想对话,通过猫与社会现象的间接对话,批判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功利、利己主义,和一种在心里向往美好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