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输出的前提:持续输入

2023-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超叔成长笔记

很多时候,如果仅仅是知道了一句话,而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去体验、去感知,可能并不会让这句话真正进入到自己的生命体悟中。

只有当你真正身体力行地去做时,才能深刻感受这个道理背后的内涵。

就像我减肥这件事。

减肥之前,我知道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但是如果你让我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实质,我可能顶多说出别人的观点和理解,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

比如一定不要多吃,只有多运动才能保证足够的热量抵消,等等。

但是,当我减肥成功后,我对这句话就有了全新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复制别人的想法或者观点。

自己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

同样地,还有很多道理,自己经过实践,也都开始有了最新的理解,就像粥佐罗说的,自己对这些道理,有了超过10000万字的理解。

比如“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知道与做到中间,鸿沟无比巨大,难以逾越”等等。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下面这句话:

输出倒逼输入。

01

这句话是我从认真开始写作以后才知道的,也是很多人都推崇的一种高效学习策略。

人为什么不能很好的学习呢?

本质还是无法让学习知识真正触碰到自己的内心,大脑无法完成神经元的链接。

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是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过程。

一切的学习,都是需要靠这个来实现。

如果你学习的过程,不能很好地让大脑完成链接,也就无法保证学习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帮助自己学习,更好完成自己的学习效果呢?

“学习金字塔”理论曾经提出过,学习方式和大脑对知识的留存率像一个金字塔一样。

金字塔的顶端是听讲,知识的留存率大概为5%,往下是阅读,留存率为10%,再往下是试听,留存路是20%,继续往下是演示,留存率为30%。

以上这些都为被动学习法,即都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来实现学习。

金字塔下半部分则为真正的主动学习法,依次为讨论,留存率50%,实践75%,教授他人90%。

通过这个金字塔,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晰地了解到,想要快速学到一个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教给他人。

你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吗?

实际上,并不容易。

你自己觉得会了,和真正能够讲出来,还是存在非常大的距离的。

通过教授他人来让自己提升学习效率的方式,其实也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的核心。

在不断教给他人学习的过程,大脑会不断检索、关联自己之前学到的知识,这就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记忆和运用。

通过教授的方式来学习,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直接给他人讲课。当然,这种情况可能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因为你不可能大声讲话,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这件事。

另外一种则比较灵活,就是通过写作的方式。

学到一个知识后,通过写作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给别人讲明白,这就会逼着你去思考,去想办法如何把逻辑理顺,非常高效。

就像我刚刚提到的金字塔学习理论,就是这种方法的一次展现。

在不断写作过程,就会让你不断提升自己的对知识的留存率,非常高效。

02

我最近遇到了一些关于写作上的问题。

因为要日更,每天必须去写一些东西,这就无形中会让自己尽快把大脑中知道的一些内容都写出来。

时间久了,觉得大脑真的被掏空了,完全不知道应该再写什么。

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看来自己真的需要输入了。

这就像一个瓶子,里面没有水了,怎么可能倒出来水来呢?

对我自己而言,如果大脑里没有存货了,没有储备了,怎么可能持续输出呢?

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输出倒逼输入”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输入的前提下,就会持续输出。

一次输出不难,难的是持续输出,尤其是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种情况,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依靠大量输入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

我现在写不出东西来,觉得完全不知道写什么,就是大脑中存货太少了。

之前读过的、写过的内容,都已经表达完了,如果这时候还继续用以前的思维去学习,不做深入思考,那就真的无法支撑自己接下来的日更写作任务。

粥佐罗说过,输出=输入+思考。

想要高质量输入,必须拥有大量输入和大量思考,这样才能保证持续输出。

看来,输出真的能帮助一个人成长啊。

你想啊,如果没有大量输出,我就以为自己懂了很多,就会沾沾自喜,就会故步自封,遇到问题也仅仅是浅尝辄止,看到一个观点,觉得自己懂了,放弃继续深入思考的可能性。

这就正好让自己走入了一个看不见的成长陷阱中,而迟迟得不到救赎。

但是通过持续输出,我开始感到大脑有些空了,开始觉得自己无法讲清楚一个道理或者一个故事了,总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写了,只有此时你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懂的这么少啊。

在这个前提下,就会逼着自己大量读书、大量思考,而这个过程又会再次输出出来。

输出后,大脑又空了,再次大量输入和思考,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才是输出倒逼输入的本质。

这句话实际上是《持续行动》《刻意学习》《学习的学问》的作者 Scalers在2014年写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

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叫“输入驱动输出”。

输入和输出,一个事物的两端。

把一些原材料投喂到大脑中,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加工,最后输出一个优质内容。

反复训练的这个过程,就会让人的大脑变得异常灵敏。

这就像训练肌肉一样,不断训练肌肉,就会不断增长出新的纤维,让肌肉不断变强变大。

输出和输入的关系,同样如此。

03

知道了这个道理,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行动了。

如果不知道如何写,那就大量输入,大量思考,大量训练,除了这种笨功夫外,其他一切看似捷径的方法,都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改善。

一个人的成功,不可能让别人替你完成。

能完成的,只有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训练呢?

看过一本书,书中作者讲到了自己训练写作的方法和经历,感觉让我颇为受用。

他说,自己初期写作能力很差,就想着找个大佬的文章去模仿着写。

经过研究,他最终确定模仿古典老师的文章,因为不管风格、领域都跟他自己的研究和定位比较接近。

他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拆解文章。

把古典老师的经典精彩文章找出来,逐篇进行拆解。

拆解的过程,把每个段落,每句话,每个案例都写清楚,看看到底是如何安排的。

比如开头怎么写,如何引入,如何安排素材,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整篇文章如何排版、如何确定的大纲,如何确定的写作逻辑等等。

把每个部分都逐项拆解出来,找到一些基本规律,作为自己下一步的写作指导。

其次,模仿。

总结出规律后,接下来就是开始写作。

写作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命题作文阶段。把古典老师的文章标题,作为自己的命题作文题目,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总结出来的套路写一遍。

第二阶段是自由发挥阶段。根据这个方法,把自己想说的话来进行扩写,用上自己真理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思路。

作者提到,刚开始的时候,模仿着写一篇文章,大概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因为特别不习惯。

写了大概4-5篇之后,逐渐熟悉了这个套路,大概半天就可以完成一篇。

待写了10篇左右之后,基本上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地写出一篇风格相近的文章。

其实这个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我也经常模仿其他人的写作风格,但是更多时候都坚持不下来,觉得太难了,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圈。

这肯定不行啊,如果故步自封,不愿意尝试和改进,那么写作能力可能永远都停留在较低水平。

作者的这个方法也给了我一个大概的方向,让我心里有了底,就是只要模仿一篇文章的风格,大概仿写10篇左右,即可基本掌握。

那么自己接下来重点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想要训练的各种写作风格和方法,梳理出来,每个认真写10遍。

最后,独立成文。

学到了模仿思路后,自己总结好自己的经验,总自己的套路去写各种文章,深入锤炼。

其实以上这整个逻辑思路,就是刻意练习的方法流程。

有目标、有反馈、有重复,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写作技能练好。

总的来说,自己之所以出现写不出东西来,一方面是输入太少,思考太少,另一方面也是刻意练习的太少。

接下来要重点突破这两方面。

以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