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远书影读书

王安忆《长恨歌》: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

2017-03-21  本文已影响170人  书生梦话

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一些当代文学经典都不会太陌生,当然我说的是书名,诸如《白鹿原》或者《平凡的世界》之类,即便没有读过,也不大可能没有听说过。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总觉得多读一本外国名著都不愿读一读自己国家的文学,想来想去,除了崇洋媚外的心理,大概就是因为太艰难,看别人的故事总是隔岸观火,可以津津有味,自己民族的文学看起来总有一种压迫感。

不过,既然自诩为“读书人”,书虽然读得一直都不多,但不应该总是忽视某一部分的作品啊,日本的作家以前我是看都没兴趣看的,如今也是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了。像本国的优秀创作,那肯定是不能错过的。不然,怎么对得起所谓“读书人”的称号呢?

王安忆《长恨歌》: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

我基本上就是在这种状态之下读的《长恨歌》,也是在这种心理之下坚持读完的这本书。作者是王安忆,虽然对她不了解,但也清楚她是当代中国名列前茅的女作家,洋溢着不可多得的才华。可能是因为来自于一位女性的笔触,《长恨歌》读起来并没有那么干脆,缠绵未必很多,但细碎的描摹有时候真觉得臃肿多余。但事后一想,总觉得印象最深的东西,倒不是后面故事的情节,而是开篇大段大段对上海整座城市风景的描绘,神乎其神。多年前读完《悲惨世界》后就立下的规矩,一本书的好坏,要到一百页之后再做定夺。我发现,很多书都是要看到一百页之后才能渐入佳境的,那个时候想丢开这本书都难了。

王安忆《长恨歌》: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

题目中我写的是“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其实我一开始是想写“中国女人”的,想来想去不大合适。因为这个上海女人实在是很难归入巨大的中国社会现实当中,她身上有着太多的神秘与优雅,仿佛她根本就不属于这片广袤的土地,她的身影从始至终都让人觉得对中国这个大环境有着莫名奇妙地疏离感,她确实一直生活在中国,生活在上海,却有着与大多数中国人不同的经历,或者说,她有着与大多数中国作家的作品不同的生活刻画。可能这本身就是因为作者本身来自于上海,这座与整个中国的整体步调极不一致的城市,属于中国,但总觉得又不怎么属于中国。

有人把王安忆与张爱玲拿来相比,甚至认为王安忆在接张爱玲的班。她们两个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个具有世界性的都市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心心念念的就只是个人的爱恨情仇,虽免不了家国离别的愁苦,却依然活出了与时局不同的姿态。她们笔下上海女人也是如此,属于她们那个时代的一切,与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甚至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民国,都是疏离的。正是这种疏离感,使得上海这座城市有着非同一般的迷人与费解。

王安忆《长恨歌》: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

言归正传,还是要讲《长恨歌》。故事从民国时候讲起,一位名叫王琦瑶的中学女生,在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赢得了“上海小姐”比赛的第三名。比赛当天,她被一个叫“李先生”的国民党高官看中,后来就做了他的情人。时局的变迁左右着他们并不平静的生活,解放前夕,李先生遇难,剩得王琦瑶孤身一人。没了靠山的王琦瑶,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将“上海小姐”的荣誉压在了箱子底下,开始了在新中国的生活。在恢复了跟亲戚朋友的沟通之后,她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竟也能有滋有味的生活。甚至还与一个极不负责任的男人有了身孕,男人跑了之后,她独自将女儿抚养长大。女儿逐渐长大,逐渐叛逆,倒是女儿的同学张永红非常欣赏她,经常讨教所谓的“时尚”。王琦瑶虽然逐渐老去,但年轻时的风采并未褪去,她在年轻人的眼睛里依然是优雅的代名词。甚至,王琦瑶还悄悄地与一个年轻男子发生了关系。他们的感情依旧是隐秘的,但也并不是密不透风。张永红有个男友,是个盲流,他不仅看出了其中蹊跷,还看除了王琦瑶的家底。在走投无路时,闯进了王琦瑶的家,在偷窃被发现之后,情急之下掐死了王琦瑶。

王安忆《长恨歌》: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

王琦瑶的一生都在各种男人中徘徊,一开始是可以做她父亲的李主任,后来是基本同龄的康明逊,后来是可以做他母亲的老克腊。李主任因为时局的动荡,死在了飞机上;康明逊胆小懦弱很快就离开了她;而老克腊是不可能跟一位几乎与自己母亲同龄的女人有什么结果的。找来找去,她的一生孤苦无依,只有李主任离开时给她的一盒金条还一直陪伴着她,却也因为这一盒金条,引狼入室,被歹徒害死。唯有一位爱她胜过一切的程先生,在危难时刻总是搭手相救,却总也不能上王琦瑶的心。即便是这程先生,在文革开始之后,也被迫自杀了。

王安忆《长恨歌》: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

多年前看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寻找自己所爱的一生,把自己的所有都托付在男人身上,遇到每一个男人都像是遇到了救世主一般,结果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将她视为珍宝,她不断地被嫌弃,不断地寻求慰藉,却终究将自己拖进了万劫不复地深渊,最后惨死在河边。

王琦瑶要好过得多,她确实靠过男人,却终究没有完全托付于男人。这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独立的意识,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无论是谁,男人本性中的懦弱胆小,在她面前暴露无疑。无论出了什么事,结果总是要女人来背黑锅的,包括意外怀孕。王琦瑶的世界里,有着爱情,更有背叛,爱恨纠缠之后,她还是坚强地面对着生活的各种浪潮。一直没有改变的,就是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王安忆《长恨歌》: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

很难想象如果让一个男人描写这位上海女子会成什么样,或者如《镜花缘》一群女人最终上了战场,或者如《包法利夫人》流连于物质的享受而最终跌入深渊。这只是男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女人,远没有女人看得更细腻更透彻,比如说时尚与优雅。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是个时尚与优雅的典范,她对于所谓的流行文化有着非常清楚地认识,对于时尚的理解也有着超出一般人的认识。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无所依靠之时,她也能非常体面地生活,一方面是靠着上海这座城市,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她本身对美的追求。这种追求,没有流于表面,而是蕴含于内在而外发的气质,既让男人倾倒,也令女人失色,无关乎年龄,只在乎风度。所以她的女儿的同学会向她请教,甚至女儿的朋友会不顾年龄的界限而爱上她。

王安忆《长恨歌》: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都是转眼成空的幻影,明日他人的谈资。她表面上的优雅暗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体面之下又有着多少的辛酸悲愤,男盗女娼。在这不堪回首的一生里,她坚韧地活了下来,却终究没有优雅地死去。

原著如此精彩,想来必有电影。网上一搜,原来2005年就有了电影版的《长恨歌》。当然,看完之后,大呼上当。很多的精彩只能体现在文字上,倘若流于影像,总会失去很多味道。这部电影成功地避开了原著所有的精华,只落得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乱情史,唯有一个程先生还多少能够看,却也撑不起整部电影的重量。而且改编时对情节做了很多改动,把原来作品中的生死离别的意义也磨损了不少,说“黯然失色”是不为过的。想来港台影星还是不能用普通话演电影的,蹩脚的普通话很容易就让人出戏了,她们本来是在吵架是在哭,看着电影一直都想笑。郑秀文的表演不算出众,但也能担得起“优雅”,只是演技一般时口音再滑稽一点,那就出戏了。当然,摄影相当棒,如果只是单独看影像,每一帧都称得上精美,只是港台腔的普通话让人啼笑皆非。一翻豆瓣评分,才知道自己的感觉还是很准的,即便不算烂片,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好作品了。

社会的变迁在一个女人身上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看了很多讲述那个时代的人们艰苦的故事之后,《长恨歌》反而给人一种新鲜。只是这种新鲜放在那个大环境里,总觉得不协调,也就是我开头时提到的“疏离”。即便疏离又如何,每个民族都会有那么一些小人物,在大历史的背景下,或者虽不逍遥,却也自在,她们印证着历史,印证着这个社会更为人性的所在。

王安忆《长恨歌》: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