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爷到“富贵儿”是不一样的人生
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主人公富贵,硬生生的将祖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生活给挥霍一空,最后从天堂跌到了地狱,过上了非人一般的生活。前后生活的对比,贫富悬殊,让这个人物形象从旧社会走了出来。其中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病,还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丑陋的另一面。
人情世故的变化,有钱人的公子富贵是“少爷”,受人尊敬。人们是三步一叩首,两步一回头的给这些人以尊敬,还不是为了讨好他们。而变得穷困撩到的穷人家的孩子,不仅是直呼其名,还在名字的尾巴上加上一个儿字,念气来顺口,又带有一些随意,让人一听就是薄命一条。也就是一句一个“少爷”变成了“富贵儿”。这样的变化,纯属于现实版的“社会病”,直戳人的脊梁骨,在尊严和信仰面前,没有界限,更没有癖附和遮拦。
俗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像这样的例子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富人家的孩原本就是那样的娇贵,总是喜欢把他们捧在手心给“惯着”养,不让他们经历风雨,什么大事小事都给他们撑着,硬硬的给扛起来,让“少爷,少奶奶”们在温室里成长,最后天经地义的继承父辈留下的财富。父辈给子孙创业让子孙享受成为一种传承,父母还健在,一帮子女还年纪轻轻就开始勾心斗角,相互算计,为了财产争得个你死我活。惯养出一帮子“懒汉”,一帮子“蛀虫”。让本就富裕的家庭变得不安宁,青春肆意挥霍,让光阴白白流失,在安享清福的同时,在困难面前失去斗志和信心……
现实版的“富贵儿”多的是,我们读书那会儿,一部分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独生子女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富裕,什么是贫穷……
那些本可以出人头地的公子哥们儿,放弃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去把握,最终在学校里消耗青春。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父辈的老去,家庭的逐渐衰败,让走上前台的年轻人失去把握成功的机会,在生活面前艰难前行,踏上穷困潦倒的路子。
那天,初中的老同学开玩笑说“我爹他们是双职工干部,到了我这一代,我家两口成了双职工农民……”说的是有些真切,又有些寒碜。
读初中那个时代,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生活条件要说有多好就有多好,用不完的钱,穿不完的新衣,吃不完的山珍海味……让多少老师和同学羡慕,让多少人为之倾倒。缺憾的是,就读书这件事,就成为他们的硬伤,吃不了苦,上课不认真,老师不敢管,也懒得管。结果呢,学习上的一塌糊涂,打架闹事倒是成为他们富家子弟的标配,十处打锣九处在……
一个富贵儿的形象,代表着旧中国家庭一个家族的衰败。“活着”的意义不在于贪图享乐,不在于为活着而活着,这是人之本能。富贵儿在生活最为艰难的时候,在所有亲人都离他远去,可谓是举目无亲,穷困潦倒,是该结束他人生历程的时候,但他的选择的还是“活着”。这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好死不如耐活着”。这是现实,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