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一章 “指南针”和“模板”(3)
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作用反应渠道及其有限性质
人的意识在人的大脑中建立起来的主观世界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大脑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之间,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事一物,可谓为大千世界之中的“沧海一粟”。但是这“一滴水却能反映着太阳的七彩”,它靠着什么呢?靠的就是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的作用与反应性质。
由于事物之间的作用与反应,每一事物自身运动状态中包含了它所在作用—反应链群上的原因链上的其他事物的运动状态。一旦“截获”了某一事物的运动状态,就相当于“截获”了该条链上前溯所有环节的运动状态。于是,研究“点”的运动状态就有可能获知该点所在的“线”上以及“网”上的所有事物的运动状态。人类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要理就在于此。
对于人的大脑来说,其与外界存在有作用与反应渠道。外界作用于人的大脑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实施的。换个角度,从人的大脑来说,人的大脑会对外界物体运动状态及其变化作出自己的反应,这种反应的传导渠道就是人身上的眼、耳、鼻、舌以及触摸、冷热、平衡、方向等等感官。这些感官的全体构成了客观世界向着主观世界进行反映的窗口。感官们各以其专门的功能,分别接收客观世界中某一类专门的物质运动方式。像眼睛接受客观事物中的可见光(420~700毫微米波长的电磁波)这种物质运动形式。耳朵接受可闻声(20~20000赫兹的声波)这种物质运动形式。其他感官也是分别如此,以它们特殊的功能分别接受着自然界某一类形式的物质运动。
由着感官自身复杂的结构和机能,并且在大脑的复杂调节控制作用下,感官把感受到的各种运动形式变换成一定编码形式的神经脉冲,通过神经束输入到大脑之中。在大脑神经细胞中,这些神经脉冲引起脑细胞偏离原来的状态而发生了变化。这些神经脉冲都含有原因链上所有事物的运动形式与变化,从而在人意识中感觉了某种事物以及它的变化。
这种对于外界的直观感觉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本能。人们在意识中感到某种事物或者某种事物变化时,并没有意识到是感官与大脑中的脑细胞以及联系它们的神经脉冲起到了什么作用,而是一种下意识的反映。这种反映的得到和运用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且,由目前的科技研究结果看,它也不在人的意识所能明了的范围内。如果,将人的大脑所有的功能比喻作冷彻透骨的海中冰山,那么,人的意识只是冰山上露出水面的那一角,而像由直观得到印象这种大脑的机能,就如同冰山的另外12分之11,它处在深深的海水之下,不在人们的意识所知晓的范围之内。它们起作用是下意识的,人们无法用自己的意识去抓住它起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但是,这种机制发生的结果又是人的意识所清晰地感受到了的,这就是人们脑中对于外界事物的感觉。我们可以说,感觉是冰山中露出水面的那12分之1那一部分,它的得到是由于大脑有下意识活动功能存在的缘故。这就如同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不能没有水下部分的浮托,感觉的结果不能脱离感觉的机制而孤立存在。
大脑与外界有着客观世界由外向内驶入的反应渠道,就狭义范围分析,允许神经脉冲通过的神经束就是大脑的输入渠道,而从扩大的范围看,人们身上的所有感官都是输入渠道。
人们身上不仅有着由外向内的输入反应渠道,也有着主观世界由内向外驶出的作用渠道。由着这些渠道,主观世界就可以作用于外界的客观世界。
就狭义的范围说,大脑作用于外界的输出渠道也是一些传递神经脉冲的神经束。这些神经束将来自大脑中的神经脉冲传至人的躯干与四肢,使人的躯体四肢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序机械运动,以这种机械运动为发端,传导作用于人身之外的自然界。因而从广义的角度着眼,人们的躯体四肢,就是人大脑中的内部主观世界作用于外部客观世界的作用通道。在这些对外作用通道中,最为重要和最有意义的是人的双手与人的发音器官。
人的双手能够制造、操纵和使用工具。而工具以间接传递的方式把人主观世界的意图、蓝图、愿望、计划实际地作用于自然界,从某种或者某一些物体的机械位移为开端,引发事物之间的作用—反应传递链,达到客观世界按主观世界的意愿进行有序运动的目的。
人的发音器官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人类个体、群体之间的关于人类的意识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能引起人类的个体和群体获知一个个体或群体所表达的自己意识方面的意见、想法、计划等等。它基本上作用于人类个体之间。当然,它也可作用于自然界,如呼狗唤猫等。
那么,大脑与外界的反应作用渠道究竟有多大的接受面和辐射面?
实际上,这些作用反应渠道少得相当可怜。
从狭义的范围讨论,大脑的输入输出渠道就是神经束。它的作用反应运动形式都是具有一定规律有序排列的神经脉冲。神经脉冲之间并无质的不同,其物理化学本质全都一样,它们的区别仅在于量值上的不同,如信号的强弱,信号之间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及信号的波长形状等。所以,仅就人的大脑而言,作用反应通道是单一的,其作用与反应的运动形式也是单一的。虽然大千世界之中有着丰富的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而且这些事物具备了形形色色的运动形式,但是,就大脑而言,它仅能接受其中一类形式的运动——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神经脉冲。
就广义的范围来讨论输入输出通道,大脑与外界的联系渠道也是非常之少,因为,人类的感觉器官所能接受大千世界中事物运动形式受到质的限制和量的限制。
由于生物的进化,人类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感觉功能。这种自有的感觉功能,在人类这个物种中遗传。由于人类是哺乳动物灵长类的一个种,在生殖上没有隔离,所以这些感觉功能的基因能自由地在人类各个种群中进行交流。其结果是,人类的感觉功能都是类似的、大致相同的。这就是说,同样的外界物体的运动变化,在各个个体人之间所引发的感觉是类似的,或者是大致相同的。这种感觉的类似或者相同就是在科学发现承认中,要求其发现可重复的必要条件。人们对于某人的一项科学发现,理所当然地要求其他人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进行发生和实验,而结果也就应当是相同的。这种相同的得到,就是由于人类的这个种属具有相同或者说类似的感觉功能。这就说明,人类是以自己种属的感觉作为共同“尺度”,对于自然现象的感觉结果进行衡量。
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特殊的缺陷基因所起的作用。比如,色盲基因可以使得一些人对于一种原色或是更多的原色不能进行区分。同时是否应当考虑有一些特殊的基因会使得某些人具有一些特异功能。目前,对此仍不可下一定论。
然而必须意识到,人类的感觉能力绝对没有穷尽自然界所有物质的运动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所有的个体对于客观世界感觉的总和,仍无法“截获”作用—反应链上全体物体的运动形式。
我们的感觉功能,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物体的运动形式加以接受。比如人眼接收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可见光),人耳能听到一定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鼻只能辨别一部分特殊气味,人舌只能尝试一部分特殊味道,等等。然而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物体运动形式为人的感官所不能接收。如静电的作用,无线电波的传递作用等。如果与动物界某些动物的一些功能相比,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人类本身的感觉能力的缺乏。像蜜蜂能在紫外线的光线下视物;响尾蛇能用红外线成像;海豚能用超声波“视物”;许多动物在地震将来临时具有相应的恐惧反应。人类甚至还利用了动物的恐惧反应来制造出一些生物传感器。美国科学家曾选用了蜥蜴的听觉神经细胞粘于塑料条上,放置于营养皿中。1991年美国的旧金山大地震前夕,这些蜥蜴细胞恐惧地颤抖起来,灵敏的电子元件将细胞恐惧时发生的电信号予以记录,并发出报警,对即将来临的大地震准确地进行了预报。(“神秘的生物细胞”,《杭州日报》1993年3月15日第7版)人类对这种感觉功能的缺乏就是培根指出的“种族缺陷”。
人类的感觉能力在质上先天就有着“缺陷”。
然而,除了感觉能力上的“质”的缺陷之外,在人类可以接收物质运动的形式上,人类感觉能力还有着先天上的“量”的限制,超越上下量值极限之外的运动方式,人类的感官同样不能接收。
如人虽然能够感到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生活的人所指的万有引力即是重力),但对月亮和太阳的引力及其变化却无法感受。又如声音低于-10分贝之下就无法听见,而高于130分贝却会致使耳聋,毁坏听力。眼睛虽然最为敏锐,但也有着最小分辨率。在黑暗中,对于光强的感受也有着它的极小值;而在强光之下,人眼的视网膜会烧灼。
总之,就人的感官而言,由于感官本身的结构与功能,客观世界向人主观世界中的反映,好像是一间深邃的房间墙上开有的一个小小窗口,人在房间里所能看到的外界仅是由着窗框所圈定的那一部分景物。由于墙壁的隔断,其他景物对他而言是不能看见的,或者用一个更为通俗的比喻,称作“井蛙观天”。
同样地,主观世界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形式也是有限的。虽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事物作用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人所能直接掌握和直接运用的形式仅为一种——由躯干四肢运动所引发自然界物体机械位移运动。由于人体自身的机体结构和体力限制,所能引发的物体机械位移运动不但在重量和速度上有着不可逾越的上限,而且在精细微量的位移中也有着不能克服的下限。
一些动物与人类相比,它们还拥有自己的特殊作用方式。如比,毒蛇除了能够爬行运动之外,它的毒腺也是一种作用于它物的手段。
综上所述,人的内部的主观世界与人的外部的客观世界有着输入输出的双向联系渠道。但是,这些渠道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是有限的。狭义地看,意识与外部的联系仅是大脑通往体内的神经束,它所传递的作用反应方式就是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神经脉冲。广义地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仅为人身上有数的感官,它所传递的作用反应形式仅为感官能够接收的事物的作用反应形式;以及,人身对外的躯体四肢的机械位移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