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以《负数的认识》为例

2020-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葫芦娃练字

关于教学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像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就像埋藏在深海里的山基。我们的数学教学既要传授显性知识,也应该包括隐性知识。

什么是显性知识?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小学阶段的《生活中的读书》(五年级或六年级)一课:负数的读法、写法、意义和用负数表示。问题是什么是隐性知识呢?是数学思想?或是数学观念?显性知识可以具体落实,而隐性知识如何落实呢?

有人认为隐性知识的传递方法是合作、讨论、探究。于是课堂热闹了,可是知识的强化却变弱了,完成知识技能熟练水平在下降,学生两极分化的程度更大。这样的合作、讨论、探究只是新课改的外衣。这样的结果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于是我们需要踢出假合作假讨论假探究。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分别是什么?各种知识分别以什么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比如《负数的认识》中的隐性知识我想应该从思想层面思考。负数作为一种数,当然要体现数学的符号化思想。但是这是不够的,负数作为一种数,也要从数感的层面思考,从“物”的数到“象”的数,由绝对性到相对性。显性知识可以阅读解决,可是隐性知识不能,要从学生的经历中体验,而且要生动的体验。

对于显性知识中的意义、读法、写法很多学生课前就会了,也不需要讨论,这些知识只是一种规定。这是最多让学生阅读(或讲解)就能解决的知识。可是隐性知识如何落实,如何设计讨论点,体验点(合作探究交流)呢?提供哪些材料呢?环节如何设计?如何突出数感(数学素养)?在合作中体验数可以用来描述一种状态,如0ºC是冰水混合物有些冷的状态,23ºC是比较舒适的状态。在探究中体验数的相对性,比如比5大计为正,那6计为1,2就计为-3。

因此知识本身也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同一颗种子一样,有胚有芽,胚芽不能分离。如若分离,芽虽然可以青一段时间,终将枯萎!一堂课既要有外又要有内,要发掘知识背后的知识,这样的课才会有生长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