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
我猜想今天一定有很多人会聊外贸数据,因为喊了一个季度以后,发现数据有很大背离。特别是3月份美元计价出口增幅14.8%,人民币计价增幅23.4%,而且在欧美大幅下降确实事实的情况下,(美国下降18%,加拿大,英国,欧盟下降超7%)亚非拉和俄罗斯兄弟们帮助我们完成了这一惊人的逆袭。
从产品看,既有传统行业并未外移的打脸,例如服装这个感觉十年前就已经日薄西山的行业竟然增长了4.7%;又有汽车锂电新能源的集体发力,妥妥增幅超过20%,并且数据显示我们的汽车产业可能马上将要超过日本,成为最大出口国。既在小家电和IT IC等电子产品全面压制日本以后,汽车出口也让日本没有活路了,可喜可贺。
当然,一旦有数据就去质疑真实性也不合适,毕竟是堂堂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也是依靠各地口岸海关统计上报整理权威发布的。
然而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几件事情如果有兴趣还是可以深入研究一下。例如3月对越南的出口额是124亿美元,越南官方的进口额是71亿美元,一个月有50多亿美元的差额会是什么原因;第二是各地港口的集装箱数据,既然是一个两位数的增幅,那么各地码头的运营压力显然是很大的,广州、宁波这些传统最强出口码头分别只增长了1.8%,目测实际情况码头也确实没怎么堵过,那么值得深挖一下这部分增量是不是又造就了新的出口基地?第三是企业调研数据的比对,这一部分不细说,就是接受调研的样本企业和官方数据之间的落差可能更需要企业自身找问题呗。
最后聊聊个人感受:我曾经在很多国外的商店不惜用最好的词语去赞美made in China的商品,无论用料、工艺还是性价比都是完美。工厂生产的好的东西如果欧美不要肯定是他们的损失,也许通过第三方转一下(例如新加坡三月增长78%)就能达成目标,而且欧美通胀一定更厉害(东南亚换个原产地证明再加价)。但是俄罗斯连续47%的增幅是不是合理可持续有待观察。
需要担心的是这一部分第三方贸易和过去顺畅的直接贸易之间肯定有缺口,也就是国内市场需要帮助消化缺口部分生产能力,甚至需要扩大消费才能实现产能升级,然而这一部分的数据是冰冷的。四十年出口代工体系完善和升级并没有改善国内的消费能力,在货币强刺激下竟然反向背离操作起来,这个是值得深思的。
两个数据的背离,一个看看就行,一个值得深思,如果要再说说背后的原因,那么欢乐的长沙太说明问题了,继续坚持,长沙成为第一人口大市也不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