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候读想法有意思的文章

C&B15班深度阅读季备忘录

2015-09-17  本文已影响128人  团的花园

C&B15班深度阅读季备忘录

修行

在悉达多的故事里,印象深刻的是他坚定的离开父亲要去修行,遇到加摩拉,他的情爱老师,极致的体验性,体验爱,二十年后,空了!可是在放纵和感性,而没有框架之下,孩子就废了,父亲的极致体验是修行的方式,而孩子纯粹是为了享乐,丁丁说修行是:了解自己,探索世界。行在当下,思于三昧。想想修行两字容易说,要做起来其实需要极高的个人修养,高瞻远瞩,行于当下,熟睡,装睡,半睡半醒,清醒的生活,人往往忽略肉体之外的核心——自尊而假装睡着,在大学老师的案例里,无数次的家暴,无数次的自我安慰,真的是对方丰厚的物质条件吸引,还是一个女人长时间的依附已经彻底的迷失自我,再或者醒来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发现自己痛彻心扉,谁知道呢,醒有醒的原因,睡有睡的理由,我们唯一能做的除了珍惜那一瞬间的机缘之外,又能怎样?每个灵魂自有ta的使命,那使命召唤什么时候到来,能实现多少自我,有命定,但也有个人不懈的努力,正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的口说:“我教你们何谓超人:人是应被超越的某种东西。” “有谁必须在善与恶中成为创造者,诚然,他必先成为毁灭者,破坏价值。由是,至恶也属于至善,但这是创造的善。让一切东西破碎吧,还有许多屋子得盖起来。”

T用心理学说:关系的边界,和原生家庭合体,未分开,新的关系成为理想化的替代品。

在丁丁的回答中引入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念世界是底盘,悟性,在理念世界打下扎实的符号系统,可在世俗世界里过得很好,他认为“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超越时空,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是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型和追求的目的。所以在他观念当中,“理念世界”是第一存在。换句话来理解,也就是当今我们肉眼能够看见,指尖可以触摸,感官能够体验到的一切客观实际,在他看来,这属于“现实世界”,但这里的“现实世界”却是“理念世界”的一个影子,或者是一个摹本,它被从属于“理念世界”。“艺术世界”就更为模糊了,他认为“艺术世界”又被嵌套于“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是天赋、直觉和潜意识。这样一来,就成为“理念世界”的影子的影子,更加不真实。它们之间都有边界和结构性张力,那么如何从现实走向艺术世界?通道在哪里?

尼采的游戏精神:尼采以“孩子”来隐喻新生的人类精神,因为孩子是人的生命的真正创造与回归。“孩子清白无享、健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游戏、一个自转的轮子、一种初始的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为了创造的游戏,弟兄们,需要一种神圣的肯定:精神需要肯定的意志,失去世界的重获世界”。孩子是纯真的新生,是对生命的再度肯定,是一种自由境界。人类的精神本来就是创造、游戏和愿望,孩子的精神再次肯定了人类本有的精神,标志着“超人”和自由理想的统一,在这一最高的价值理想中,人在自我肯定和自我超越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自我的生成。这既表现为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也体现了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从“坚韧负重”的骆驼精神超越为争取自由自主、否定传统的狮子精神,由此,进一步超越为实现新价值创造的孩子精神,精神境界实现了第三重攀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现实世界相当于拉康所说的符号界,理念世界对称于想象界,而艺术世界相当于实在界,你不需要迎合任何人,你的想法值得尊重,也敢于践行理念,这也就是所谓游戏世界。

时间是实体,没有价值,但有意义,康德:时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认知模式,是有限资源,时间是运动模式,有尺度,通过尺度来定位自己。

空间的维度:前三维是位置,存在于空间中;第四维是速率,存在于时间中;第五六维是速率指向,存在于(速度)时间方向中;第七八维是状态指向,存在于自身形状对应的空间方向中;第九维是状态转角,存在于自身形状对应的滚动中;第十维是自旋速率,存在于滚动时间中;第十一、十二维是自旋赤道轴指向,存在于滚动(速度)时间方向中。

T:大部分人卡在思维空间,五维以上更考验个体的开放度好奇心,自体的旋转效率。

空和无我是一码事吗?

DK:是一码事,当你抱持时,别人的观点进不来,我是空的,我可以进入你的思维。CJ:无我是一种状态,空是本质。T总结HSQ:过度用脑,把东西刻意链接在一起。T:它们是随着年龄、经历及生命状态不同而理解不同,越动脑,越动心,心升起,脑下去,势能差造成了空,脑用思维、意志带来空虚感和虚无主义。

存在即合理:放下你的欲望和意志。

放下是一个结果还是进程?在一层层深入过程中,我们从对抗中逐步反思,看到自己的抱持、欲望、愤怒,ta为什么盯着我?或许命该如此,ta们是排除不了的,是生命重要的部分,恰恰是敌人让我们看到排斥和不接纳的东西,可是,若无法自我反思,动用仇恨,就会干扰事情的进程,事实上,恨也许就是我们的欲望,执念和愤怒无法被觉知反思的结果,我们常常有一种欲求或者错觉,就是我们已经穿越了欲望,我们放下了抱持,这也许又导致我们更多的困惑和虚无,因为我们已经放下就是一种欲望的变形,一个已经彻底放下的人需要证明自己么?而空的状态是什么,我想是进出自由,没有太多定义,而心不过是一个容器,我们可以完全放下么?如果都只是一种能量流动,我们为何又那么在乎放下呢?也许那又是一种全新的抱持,每动用一次意志,那欲望就可能更深的抱持,我们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接近自己,我想这也是修行的意义。

人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社会属性里情感被压制和削弱,是入世,而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能,情感的力量,是出世的,它们的链接点是启动本心的力量,此时人既可出世也可入世,是一种转化,我们的焦虑困惑可被转化。

世俗化与精神化对人的存在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影响?

世俗化构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总体背景,这意味着:宗教的、形而上学的神圣因素从公共生活中退出,进入到个体的内在领域,以价值观的方式自我延续;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社会视角的组织形式对以宗教为基础的公共生活形式的替代。这一世俗化过程本质上是神本向人本 的转换过程。一方面,宗教之诸神进入由人而设定的价值观系列,并显现在由主体推动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由人的角色所构造的社会替代了天下或世界,从而将人的自我确证转向社会及历史的区域,确立了人的主体位格。

             ——《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

特洛尔奇指出,世俗化“意味着一种新的、摆脱教会和宗教尺度的现代社会学观点的开始。它不仅主宰着所有群体的本能的自我感觉,而且深深地透入一切现代制度的法律和实质的架构之中”。尽管在世俗化过程中宗教并未消失,但毫无疑问它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失去了核心性,与其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相比,它们逐渐变成了边缘的、甚至消闲的活动。“在社会结构转型的语境中,宗教复兴主义越来越不重要了;社会的制度和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越来越脱离宗教的情感”。在现代,世俗化的“社会”及其制度的视角替代了宗教在传统社会中所承担的共同体的视角。

黑格尔认为,说到底,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精神总体性中关键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哈贝马斯进而指出,黑格尔所说的主体性原则在现代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社会与政治的现实,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个体)主义——在现代世界,所有独特不群的个体都自命不凡;(2)批判的权利——现代世界的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应认可的东西,应表明它自身是合理的;(3)行为自由——在现代我们才愿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4)唯心主义哲学——哲学把握自我意识的理念乃是现代的事业。对这个被称为现代的历史文化阶段而言,主体性的要求成为精神生活的首要原则。

在人本的思想筹划中人从来就不是作为人而被筹划,而是作为自己拯救自己、自我设定自己、自己观赏自己的神(上帝)的角色而被筹划。

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如下现象:“个人的生活方式变成了用个体的方案去解决系统矛盾”。或者用齐格蒙特·鲍曼的话来说,“各种机构不再试图用预先设计和准备好的惯例来替代个体选择,但是,个体不得不面对稳定的压力,即不得不凭借个体的力量去解决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带来的不可预测性、非连续性和空虚”。

T:1、孩子在早期都有精神化的过程,父母的精神化的品质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父母的情绪、恐吓都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孩子。2、自体被放大,被暴露,更考验着自体的自旋和转化,自恋导致你更加世俗化,你对别人的侵扰无限大,也是自恋让我们看到人和人的隔离如此之深,人人都是一座孤岛。

如果人人都自恋,听众是谁?而如果没有自恋的时代,个性化又如何彰显?看来在我和群体之间,在彰显自我和尊重他人之间尚有一些缝隙,这需要建立在自体统整的基础上,一群自体障碍的自恋需求,说来说去,不过是一场情绪的宣泄!

自恋时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