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

NLP先跟后带,为什么你老是“跟”不起来?

2018-09-30  本文已影响77人  伍佳虎tiger

为什么你的沟通最后变成了,相互扔“臭鸡蛋”?

NLP技术,先跟后带,从道理上,我们都明白,我们要说服对方,得先与对方建立共同点。“先跟后带”是一种说话方式,即:避免否定或批判受导者所说的话,代之以认同和肯定的话。肯定对方的动机、情绪、理由是一种“跟”,跟随语调、姿态、身体语言也是一种“跟”。

学了NLP好几年,“先跟后带”技巧也经常用,往往是自己有觉察的时候,这个技术是好用的,但当有情绪时,当对方触动了自己内心的一个开关,就忘记了手上还有这个工具了。

情绪像一匹雄性的带着很冲能量的野马奔跑出来,仅仅造“觉知”这道栅栏无法拦住它。真想操家伙上去打对方,哪还想着去肯定认同对方啊。

于是,学过的那些东西都成了“操蛋”——操起来自己内心的那些臭鸡蛋扔给对方。

这时候,沟通,变成了相互扔臭鸡蛋的游戏。

“就你这情绪管理,还算是学过NLP的人?!”

——直到我被鸡蛋的臭味熏的够久了,开始了深入的思考。

为什么人需要“跟”?被认同背后有价值感与归属感。

为什么人需要“跟”了后,会愿意听你说话?连接建立了,才有流动的可能。

先“跟”,其实是首先建立连接。让对方被看见,被接纳。相互之间连接比较好的人,“跟”不“跟”其实也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加分项。

问题来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如何建立连接?我知道应该要建立连接,可臣做不到哇😭。。。

分享个我自己的故事。

家里有位长辈喜欢打牌,几年前迷上买马,输了一些钱,这些行为在我眼中视为“赌博”。“赌博”是我内心的一个开关,很容易引发我的情绪。

一度,我在家排里寻找原因。我的家族系统存在创伤。我的姑姑因为爷爷外出打牌,延误了去医院治疗,结果夭折了。我的奶奶因为此时埋怨爷爷,也立下了规矩,不允许几个儿子打牌。到了我这一代,我发现我基本不会麻将跟各类扑克,甚至没有想学的欲望。唯一会的就是斗地主,而且几乎很少会抓到好牌😭😭😭

我也曾系统学习过前世今生回溯疗法,这个事件被称为“种子”。佛法中,称之为业力。

最近看到一位朋友分享了一个故事,让我很震惊。他的车被别人的车撞了,他自己主动放弃理赔,全额承担责任。这背后的信念是,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我的选择,即是我的车被撞了,也是我的选择,不存在受害者。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家排也好,业力的解释也罢,这些都是我内心的借口——这些都是我的原生家庭,都是业力造成的,并不是我主动选择的,只能被动接纳。这其实是在说:你看,我是受害者!

真正是这样吗??

如果不是我的选择,怎么会生在这样的原生家庭?

如果不是我的选择,怎么这样的业力没有发生在别人的身上?

如果不是我的选择,怎么别人遇见这样的事情不会生气,而单单会成为我内心的一个开关?


NLP说,事情不会让我们生气,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才会。同样,人不会让我们生气,让我们生气的是那个人身上有我们不愿意接纳的部分,我们的内心是面镜子,通过照见对方从而照见自己,那些让我们生气的人,我们不是对他生气,而是对我们的"分身",那个我不接纳的部分生气。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意识到,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或者事,不在我们心外,他们也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

与对方建立连接之前,可以首先与自己的内心建立连接。一个我们不喜欢的人或者事,强迫自己去建立连接可能是很难的,找不到感觉,理性层面的连接,感性上不对,系统也未必收到。

我不是讨厌赌博的人,我是在讨厌赌博的自己。

我可以赌博,如果它可以三赢,如果它可以让我成功快乐,轻松满足。

同理,那些我讨厌的标签也开始变淡了。

我小气,我也大度。

我无能,我也有能。

我恐惧,我也勇敢。

当我领悟到这层,内心慢慢开始——松动了,柔软了,放松了。

前几日发生了一些讨论,太太与长辈之间发生了争执,我在旁边。

“你说我买马是赌博,你们炒股不是赌博吗?”

“是的,买股也是赌博“。

我很平静的说。

“如果认为赌博是去买概率的话,没有100%确定事情,人生就是一场大赌博啊!”

先跟后带是“技法”,

我领悟到的“心法”就是,

认识到心中的“开关”都不是真实的,而是自己设计出来的。

而自己就是那个按开关的人——这一切都是我的选择,而且我可以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