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三招教你把兴趣小组变专业小组
近日督导一个长者领域的同工,谈到一个长者减压瑜伽小组,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报名人数很快就满了。
我问同工,这个小组是社工自己带还是请瑜伽老师?
答曰:有请义工担任瑜伽教学部分,而社工负责带领组员在做瑜伽前谈与压力有关的议题,比如什么是压力,什么是压力源,如何减压等。小组的瑜伽也是一种很好地减压方式,可供组员体验之用。
督导:那招募的组员有什么标准吗?
社工:就是压力比较大的长者。
督导:请问你有无考虑过一个问题,你的小组是雪中送炭型还是锦上添花型呢?
社工一脸懵逼。
督导:请问你在设计这个小组的时候,有无去查阅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健康资料呢?
社工眼睛眨巴眨巴地不说话,盯着我。
督导: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好的瑜伽减压小组,我想有几个问题是要思考清楚的。
第一,关于压力来源的了解。简单来说,一个人压力通常是因为有多个压力来源,而且这些压力都是持续存在的。
比如一位长者需要帮忙照顾孙子接送放学、还得买菜做饭做家务,每天的时间表都排得满满的。那她的压力源可能有以下几个:
1.保障孙子上学和放学的安全;
2.照顾孙子和家务占用了大量时间,缺乏私人时间和空间;
3.社交活动少;
4.家人对其完成家务状况的评价,如饭菜的可口程度;
5.身体的健康状况,如不适和生病会增加压力;等等
第二,关于承受压力的人的了解。人是活的,遇到问题,不会坐以待毙,一般都会主动地去应对问题,面对压力,人也会尽可能地寻找办法帮助自己去减压。而通常减压的方式会有以下几种:
1.良好的家庭关系,如子女会主动关心并满足长者的情感需求;
2.定期的社交活动,如每周都会时间去约朋友活动,并聊天;
3.做运动的习惯,大量研究证实运动具有调节情绪和减压的作用;
4.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时间定期去做;等等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期望小组是雪中送炭型的,那么小组的成员应该符合怎样的条件呢?第一,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长者;第二,自身缺乏足够能力排解压力的长者。如果在招募的时候,没有刻意去区分,可能招回来的大部分都是符合条件一,但不符合条件二的,因为实际上,更愿意来报名参加活动的长者往往说明ta具备主动寻找资源的特点和能力,且有更强的社交意愿与动力,亦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抽出来做自己的事。
如果社工可以选择和控制的话,应尽量去做雪中送炭型的工作,而不是锦上添花型的工作,因为这是由社工的使命所决定的,关注社会公义与公平,在不平等的社会中,尽量将资源向缺少资源的人倾斜。
在上述的这个小组案例中,不知你有无留意,若想让社工的小组开得更加专业,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呢?让我来为你简单总结一下吧。
一、在设计小组阶段,搞清楚小组的重点是什么,并做好资料搜集工作。如上面的小组重点是压力管理而不是学瑜伽,那么社工就需要去学习压力的相关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挑选组员。
二、重视筛选组员。拥有合适的组员,就等于小组成功了一半。有丰富经验的小组工作员都明白,成功的小组都是为某类同质性较高的组员量身定做的,正因为小组与组员的需求契合度高,所以组员更容易投入、更配合社工的安排、更容易开放自己。
三、找准社工在小组中的角色和定位。像瑜伽等运动类或丝网花等手工类的小组,不少社工可能都会请义工来担任小组导师,承担技能教学部分,但若一不小心,社工就容易被边缘化,组员的焦点也容易被学习技能吸引,忘记了小组最重要的——肯定不是学瑜伽、丝网花——也是社工最应关注的乃是人的成长。社工要记住,在专业的小组中,社工才是小组带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