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优秀作业集锦

学会说话,展示你的个人魅力

2018-07-17  本文已影响2人  斜阳幽草

书籍:《有料——话就应该这样说》

作者:杨 斌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第一章 人生本该“有料”

第二章 “料”,取自何方?

第三章 融“料”之道

第四章 教你口吐莲花——倒料

第五章 色香味俱全——加料

Day1  人生本该“有料”

今日导言:为什么说肚中“有料”是讲好话的基本前提,以及成为“有料”者的三点要求。

先秦时有张仪、苏秦等一批纵横家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天下,纵横捭阖,指点江山,何等酣畅淋漓;后有诸葛亮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合抗曹的局面;解放战争时期,在悼念李公朴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群情激奋;当年马云在既没有背景又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仅用了六分钟,获得亚洲首富孙正义的两千万元投资,在电子商务领域一直独领风骚。

在工作生活中,口才的作用不容小觑,大到商务谈判、即兴演讲、业务培训,小到朋友交流、饭桌应酬,处处需要好口才。会说话的人句句经典,段段精辟,总能说到人内心深处,给人启迪和力量;反之,不会说话的人滔滔不绝却言之无味,让人昏昏欲睡。这中间就在于“有料”和“无料”的差别。

记得在一次比较正式的接待宴会上,我就亲眼见识了一位会说话的人。桌上有上级和自己单位领导,轮到他致敬酒词时,他端起酒杯,笑意盈盈,“非常感谢领导们莅临检查指导工作,并给我们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上领导脚步’!”大伙会心一笑,气氛融洽。

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本《有料——话就应该这样说》,作者是杨斌,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杨斌,相呈咨询创始人,英途实业合伙人、常务副总裁,从基层一点一滴做起,十年时间由职业经理人转型为事业合伙人、创业者,是实战型企业管理者。这本书就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积累总结出来的,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料”,左“米”右“斗,“料”的意思就是“”几斗米”,“米”多就意味着“料”多。家里有米不慌,肚中有料不急。那如何成为“有料”的说话者呢?要做到“三要”:

一要腹中“有料”。“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料不足翻来覆去就那么点东西,言之无味,听的人趣味索然。取料,是说话的基本内功。

二要有技巧地“倒料”。总结和概括说话的规律,提炼说话模型和技巧,这是说话的技术。

三要有倒料的“艺术”。把料倒得有水平,上档次,需要艺术手法,即“加料”,属于说话的艺术。

三者合一,才能系统解决如何才能说好话的问题。下一次,我们将继续分享,如何成为有料者。

Day2 “料”,愿君多采撷

今日导言:如何获得材料,即取料的方式。

昨天我们谈了人生本该有料,肚里有料,就有了说话的谈资,能够与大多数人相谈甚欢。那么,如何成为有料的人,料又是从什么地方采撷呢?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取料。

1、有字之书

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时至今日,我们读书的目的自然不是这些,因为书中记载了各个时期、不同地域所发生的事情和创造成果,是智慧的结晶。读书的人,拥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体验、宏大的格局,他们是活在三个时代的人——过去、现在、未来。

读书,应该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如同吃饭不能挑食,古今中外,文史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庞大知识体系。

面对信息量拥堵的互联网社会,多数人是通过手机碎片化阅读去获取“有字”信息,公号文,爆款文,广告文案铺天盖地。这就需要大家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辨别良莠,去伪存真,有内涵、有深度、有趣味的料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样一来,既能丰富自己的材料库,又具有时尚气息,接地气。

2、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读的是社会,首先读的是事物的道理,即事理;其次是事物的发展态势,即形势;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还要读人性。把事理、形势、人性综合运用于生活之中还需要谋略,合起来,读无字之书,就是读事理、读形势、读人性、读谋略。

杜月笙,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青帮大佬。他从一名卖水果的学徒工做起,一路摸爬滚打坐上了青帮的头把交椅,叱咤风云,连蒋介石都要让他三分。杜月笙可谓胸无点墨,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可他总结的四句话却是对无字之书最深刻的领悟。第一句;人生要吃好“三碗面”——体面、场面、情面;第二句:钱财用得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第三句: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第四句:人可以人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3、游历,用心体会和感悟

游历,游就是周游四方;历,历程,就是在内心深处留下烙印。不论走到哪里,不要像现在旅游描述的那样“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仅仅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已。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方才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气;苏轼游赤壁,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著名主持人、流浪歌手、作家大冰,从全国各地一路走来,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感悟遇到的人、碰到的事,渐渐有了《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等一系列畅销书,随便拎出一个人物故事都直抵人心。

当然还有其它方式。如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段子等,在讲话中应用上使内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好,今天主要讲了取料的主要几种方式,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游历,取民间智慧。

Day3 融“料”之道

今日导言:获得材料后,如何将材料进行融合,融合后又生成新的材料。

昨天我们讲了通过哪些方式“取料”,就像勤劳的蜜蜂在花园里采不同的花粉,之后就是酿蜜的过程。如同一堆食材放在大厨面前,如何才能做出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可口饭菜,的确是考验厨艺功力的事。下面我们就谈谈如何把单一、独立的料进行融合,使它们有机融为一体呢?

一、分类归纳

我们在大脑里要有个材料目录,目录有大类,有小类,有子类,那么平时获得材料后,就会有意识地按照材料目录进行存放,并且建立料与料之间的关联性,使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在使用时可以由此及彼。比如自我修身类,有曾国藩日记中的句子,有颜回的小故事,还有诸如“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分量;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好句,等等,随时提取。

二、概括总结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处理很多事,如果及时将这些事系统的归总、梳理、总结,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也就是我们当下常说的“复盘”。我们总结成功经验,便于复制;总结失败教训,走向成熟;以他人为鉴,少走弯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

比如说,大伙儿都参加过会议,有人身在会场,心不在蔫;有人拿个笔记本,偶尔记几句;有人认真听仔细记,回去整理成文字稿打印出来,厘清讲话人的思想脉络,总结讲话人特点,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看;还有人会在前几人所做工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历、理论,对同一专题继续研究,形成质量更好的内容,并转发给大家共同学习和使用。这就是概括总结能力所带来的不同效益。

三、提炼升华

从不同渠道获得的料,互相融通,互为注解,相互验证。把这些料深度挖掘、嫁接、融合,经我们大脑的综合提炼,形成对事物新的见解,产生新的料,这就是“悟”。悟是沉淀,是多项料汇集、碰撞的结果。

有人站在山顶遥望夜空,突然想到:为什么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在没有人控制的时候,依旧自行运转?因为它们有自己内在的运作体系。他由此联想到企业管理,每一个员工就是一个独立天体,部门是有多个天体组成的天体系,整个公司就是宇宙。他把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变成像天体一样运转的组织图,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整个公司面貌焕然一新,充满活力和激情。

这样悟出的料,可以称得上是“佳酿”,散发出醇厚绵长的香味,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当然,这是广泛搜集材料并深度思考后获得的。

今天我们主要是讲了如何将所得材料有机融合,主要通过分类归纳、概括总结、提炼升华三种 方式,得出新的料,让原有的材料汇聚产生核聚变效应。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Day4  教你口吐莲花——倒料

今日导言:再具体应用中,如何将掌握的材料有条理、有步骤的“倒”出来。

前两天我们谈了如何取料,怎么融料,有了这两个步骤后,下一步就是如何表达,话人人都会说,但怎样讲得好、说得妙,这也是有技巧的。

一、语流模型,即说话“套路”

首先要明确主题,定好表达基调,而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说。表达可以有多个目的,但主题不能多,否则就会出现波动和混乱。其次,语料是有层次性的,围绕主题纵向体现就是层层推进,不断增强内容的深度;横向体现就是每层语料的展开和推进,这是内容的宽度。总结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起个线头(起语),围绕一个表达主题,整合语料,横向推进,纵向推深,中间巧妙过度,阐述完毕,收尾(结语)。

因为每件事都是多面、立体的,在表述之前要锁定好视角,确定好“为什么”“怎么样”。最好能够选取一个独特视角,新颖而绝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后就是根据主题选择材料,这也是一个查找、搜索、筛选的过程。表述中一定注意语料递进中的衔接,这里面有硬衔接,有软衔接。硬衔接是利用衔接词、衔接句、衔接段,是我们平时用的做多的方式。软衔接指的是“意合”,表达中注重隐形连贯,注重逻辑关系,一般用总分、分总、线型、并列进行演绎。

根据这个说话模式,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省略步骤,但切记一点,尽量避免“这个”“那个”口水词出现。

二、起语章法,即开场白

我们都想一开口就获得“满堂彩”,吸引人注意力,毕竟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种是“直接破题”,上来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这是常用的开场方式。还有借景发挥、借话入题、互动方式、故事导入等等,这就需要表达者根据现场情况、演讲内容、听众情况灵活选择。

正如194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举办的“成功秘诀”讲座上,丘吉尔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上台说了“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绝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这就是著名的一分钟演讲。言简意赅,句句直至核心,引发人们的共鸣。

三、结语收口,即收尾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所以,收尾就是点睛之笔。收尾的作用一是概括,二是强调;三是升华。

常用的结尾模式:总结+感谢,特别的结尾模式:总结+收口技巧+感谢。收口技巧有故事收口、呼吁收口、名言收口、诗词收口、对联收口等。比如在一次企业培训结束时,演讲者说:“我送两幅对联给大家。第一幅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另一幅是‘方桌圆桌十人桌,桌桌丰盛;饭店酒店休闲店,店店爆满’。劝君两幅都要牢记,前一幅我们照单执行,后一幅我们时时对照鞭策!“

当然,讲话过程中还有语流形态、说理手法、语体风格等,需要说话者在具体实践中慢慢摸索、总结,打造适合自己、适合环境、适合内容的一整套模式。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说话模式、开头、收尾,运用种种方式把自己掌握的料有选择的倒出,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听众听得明白、听得愉悦!

Day5色香味俱全——加料

今日导言:运用汉字特点、修辞给语言“化妆”

之前我们讲了如何倒料,把个人掌握的与讲话主题相关的材料,经过合理取舍、安排布局,把自己的讲话表达清楚。但只是单纯的讲,即使逻辑严密,举例恰当,总觉得干巴巴缺点什么,能不能加点料让讲话锦上添花?这一章就讲讲“加料”的艺术。

一、挖掘汉字之美

古人用“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意方式造出汉字,融音、形、义三者为一体,我们就是要挖掘汉字的音美、形美、意美,将它们巧妙化用在自己的讲话中,为内容增色。

从音的角度讲,就是谐音。比如一段话:天天坐在电脑面前瞎想、瞎浏览、瞎写,那样是闭门造车、盲人摸象、坐井观天,这样坐在办公室里叫“坐士”,不是在“做事”,最后是叫“坐死”。文中“坐士”、“做事”、“坐死”发音类似,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而且给人印象深刻,引人思考。

从形的角度讲,可以是拆字。

生活中通过拆字说明道理,表达思想,可以灵活应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语言表达中。比如有人对“总”字的拆解:“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两个基本“点”。第一“点”,心道。心道是指责任心、爱心、诚心、事业心。第二“点”,口道。口道不仅指口才,更重要是指倾听和沟通、格局和能量、胸怀和气度。这样拆字,很容易理解,也有说服力。

从意的角度讲,可以是联字。

联字包括数字手法,如“人生可以五颜六色,但不可以乱七八糟”。同字换位,如曾国藩在向朝廷的奏章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精气神就出来了。网络用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可以使语言免于呆板,新鲜有活力。

挖掘汉字之美,可以多积累,勤思考,发现其中的奥秘和关联,经过提炼形成精辟的道理。

二、口语修辞,给语言化妆

修辞,就是我们以前语文课上学过的修辞手法,只是倾向于口语化。顶针、排比、仿拟、曲解、层递等,通过修辞使讲话显得更生动、活泼、风趣。

讲到这里本书的基本内容就讲完了。主要是通过取料、融料、倒料、加料来分析如何说好话,重点还是在于取料,尽最大可能的占有材料,便于随机挑选,毕竟料是根本,没有料一切都是空谈。不论哪种材料,通过何种方式获取,最后都要落实到具体讲话中。当然,讲话还有许多方式和技巧,这本书只是从最基本的讲起。私下里,我认为也可以把它当作写作时的一个很好借鉴,因为写作也是需要准备、搜集更多的素材,然后再组织文章,谋篇布局,逻辑关系,修辞等,只是要把其中口语化的东西转换成书面语言,这也算篇外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