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用这种学习方法吗?

2022-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不想被人发现的我

我是一个高中复读2年,参加过3次高考的人。对我来说,通过2年的复读考入211大学,是一种不幸中的万幸。正是借助211大学的平台,我通过四年的努力,获得了保送至国内TOP 前十的985高校读研的资格。

常常听别人说,高考是一次实力加运气的考试。对当时的我来说,有实力,但却没有运气。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排名前10,高考应该可以考上一个不错的二本学校。然而,第一次高考却没有考上……在河南,第一年没考上,选择复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于是,我和大多数落榜考生一样,自然而然地选择复读。

第1年的复读,我的学习方法和之前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跟着老师的节奏,复习课本上的知识点,做题,错题记录在本上,每次模考前看一下错题本……每一次的模考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但是复读的高考成绩出来,反而比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成绩更低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初和我一起复读的同学,平时模考成绩并没有我好,大多都考上了二本甚至一本,只有我连二本都没有考上。这次复读的失败对我的打击远大于第一次高考失败,我的内心非常渴望考上大学来改变个人命运,但现实是选择第二次复读的人寥寥无几。此时,摆在我面前有两个选择:

1.不继续复读的话,我就要外出打工,两三年后就要相亲、结婚、生孩子,过在家种地养孩子的生活。

2.再继续复读的话,最好的结果是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最坏的结果还是没考上。

最终,经过内心的犹豫,纠结,挣扎……我选择继续复读,如果还是没考上,那我也认命了,不后悔也没什么遗憾了。

第2年的复读,我选择了去另一所学校,在学习方法做了一个调整:一是做题,题目以历年来的高考真题为主,各种模考题为辅;二是记录错题,把做过的错题全部分类都记在错题本上,几乎每天都要翻看错题本。

这种学习方法,现在想想具有极高的针对性,平时做的题基本都是高考题目,见多了之后,真正高考的时候也不会觉得高考题有多神秘;同时做题只是为了查漏补缺,便于发现学习盲区记录在错题本上。我在看错题本的同时会思考同一类型的题目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出题,下次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如何做才高效便捷,直到完全把这一类型的题目搞懂弄透为止。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我在高考中考出了好成绩,超一本线28分,被一所211大学录取。

巧合的是,前几天读《认知驱动》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的错题本与“核聚老师”的进步本如出一辙。

“核聚老师”在距离高考只有1年零2个月的时候成绩只有400多分(总分750分),却在高考时考出了全班第一、全校第一、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如愿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他的逆袭很大程度上是“进步本”。他把每天新学到的各种知识、不会做的题、搞明白了的错题,还有关于学习的一切总结、思考都记录在进步本上。当然,仅仅记录是不够的,只有记在脑子里,不忘记,才是真正的进步。遵循这样的原则,他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把本子上面的题拿出来重新做、反复做,不懂就问同学、看参考书,直到把所有学到的知识完全无误地记住、理解了每一个步骤的细节,并达到了任何时候都能快速做出且不出错的程度。如今他用自己的方法论帮助很多考生走上了逆袭之路。

错题本和成功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这样原始、简单。不需贪多求快,只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扎实推进即可。这表面上看是个人经验,其实背后有科学的脑神经理论作支撑,符合刻意练习的基本原则(目标清晰、极度投入、反馈及时、难易匹配),这样的方法论适用于各个领域,并不局限于在校阶段被动式的有压学习。

刻意练习

人的天性是趋易避难和急于求成,而学习就是不断克服天性的过程。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还需要保持这样的态度:相信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