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文化的根
讲起文化,似乎是个很宏大的题目,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远到漠北莫高窟,近到身边的黄梅戏、文雅如江南雨巷的昆曲妖娆,粗狂如陕西天地之间一声吼的大秦腔;文化不仅仅是各种的艺术、各样的文献、各地的景点、还有中国人脑海里的文化渊源,简单的是像《三字经》般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把文化定义为中国人的宗教、即使像《四书》《五经》也是告诉后代子孙如何建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和信仰;或许这就是在民国之前的文化的根;根上有了给养,才能开花散叶,才能有了汉唐古风,才能有了夏商青铜礼教、才会有了朱子家训和曾国藩的家书传延数代;
寻觅文化的根这些年,走了一些地方,走了一些还能保留着中国人宗族文化、宗祠文化的乡村、郊区;因为在城市里,已经看不到那些有着极为工整的建筑布局的宗庙、那里有着飞阁流丹的宗祠,有着对仗工整的楹联、劝人向善、度人向学的警言名句;那里有着多年传承的文化血脉;在潮州乡下、在安徽歙县西递宏村、在梅州民居、在深圳龙岗、在一片片葱郁的翠绿树林掩映、或是一泓清波池塘之前、我都可以看到宗祠在扮演者家族兴盛、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
相对西方社会,中国人骨子里是不信耶稣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去教堂忏悔的、更不会去聆听主的训示;而西方人常常在周六日聚集在教堂,这是西方文化的根;中国人,从乡村走出的城市人应该回去乡村,去看看曾经在各个州、府、乡邑里星罗棋布的各村宗祠、每一个家族的宗祠就是家族文化的根源、这里是长辈训示晚辈的厅堂、是德高望重的长老族人议事的朝堂、也是祭奠祖先修缮族谱的书房、也是悬挂某姓高祖家训传延的庙堂;
中国是农业社会的千年历史、往每个人上面八辈子祖先数过去,都与乡村、宗祠沾上管理,不然为什么族谱里也会有明星成龙的名字呢?而这样的血脉就链接了一个个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域打拼的同姓子弟的文化和家学;
当下我们要多想想、祖先留下的智慧我们能传承多少?祖先留下的家训我们是否默念成诵?是否能“黎明即起,打扫庭除”;是否我们作为家长也能如家训一样教育子女孩儿戒糜戒奢;如有时间、多回乡村,多看看宗祠那一句句先人家训、正源清风才能心安理得,在精神的家园里去
寻觅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