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中看到的三个特别重要的观点
今日读到一篇很好的文章,是一位来自美国克瑞顿大学的哲学教授写给其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的一封信。其中阐述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信里分享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尤其是在做学术上,但是也有一些观点是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适用的。下面我摘取了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三个观点来聊一聊。
一封信中看到的三个特别重要的观点【第一个观点】——你很爱说,也总是在说。但是,你很少能把问题说清楚。
其实很多时候与人的交往上我们都在犯着诸如此类的错误。不管是生活中的聚会还是有目标性的工作交流,很多时候我们都很烦这样的人,总是希望抢着去表达,占用很长的时间,可是却言之无物,一顿滔滔不绝的表述之后,你仍然无法从他的话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于是,多次之后,大家便不再愿意花心思和时间去听他说的话了,自然而然这个人在群体中的影响力也就下降了。
袁劲梅教授在她的文章里说到:在做学问上,“凡你能说的,你说清楚;凡你不能说清楚的,留给沉默。”(维特根斯坦,Tractatus)
其实,工作中、生活中何尝不是。我们有句老话“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说话之前过过脑子,有犹疑的时候不妨把嘴闭上,这也是我在学习的部分。
在学习舞蹈治疗的时候,我觉得最难的时候就是做“静默见证者”的时候,可是最大的收获也是来自于此。你看见了一切的发生,可是不一定要说出口。
【第二个观点】——在我看来比上一个更可怕的是:不懂装懂。
袁教授在文中如此描述到:你一进校的时候,就认为在美国上大学很容易,你知道怎么能玩得转。你不停地显出你什么都懂;参加讨论,不懂的事,你也常常不懂装懂,胡说一通。上课,你原著不读,必读书不买,看一些网上第三手的书评、简介,就敢宣称:书读完,懂了。就敢狂加评论。你有种种理由认为你是对的,所以,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宣称,你懂了,你比同学教授都懂得快。你有你的机巧。但你的读书”机巧“我完全不看好,那时做生意的技巧,不是做学问的技术。
曾经年轻的时候也有过这种愚蠢的时刻,总觉得他人谈论的时候,如果你不懂显得自己很蠢的样子,不懂装懂的附和。其实后来才明白,在真正懂得的人面前,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最大的愚蠢!这个世界如此博大,知识如此广泛,都说学无止境,每个人都不可能哪一方面都懂,与其去假装丢掉了自己最宝贵的诚实踏实的品质,不如谦逊一点承认自己不懂,虚心的听别人说,顺便多学习一点。这个世界不会嫌弃谦虚的人。
如果你的这种聪明劲能够让你不懂装懂但是又刚巧忽悠到了别人,后面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坑等着你。长时间的自欺欺人之下,你会自然而然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反而沾沾自喜,觉得学习、做事不需要这么严谨,不需要沉下心来踏实的去学习去做事也没关系,长久下去,行为模式发生变化,只想走所谓的捷径,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根基不稳,剩下的只有满嘴胡邹和不靠谱的印象。真正应了那句: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三个观点】——用他人来衬托自己,要么是骗人要么是骗自己。
袁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这个学生刚来的时候,和我谈话,动不动就扯出一些社会“名人”。这个,那个,她跟他们都认识。你说的这些“名人”,我半个也不认识,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的名字夹在你和我的谈话中。我也不想认识这些社会“名人”。如果他们有成就,我为他们高兴,但是,他们与你我都无关想用社会“名人”来衬托你自己的地位,你要么是骗人,要么是骗自己,都是想掩饰你先天的不足,没有自信心。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非常认可:用他人来衬托自己,你要么是骗人,要么是骗自己,都是想掩饰你先天的不足,没有自信心。我们总能遇见这样的一些人,或是自己犯过这样的错,可是回过头来想,真真感觉是因为不自信。不止一次听一些大牛说起过,不要总是跟谁都说认识我,其实我跟你不熟。如果真的是很熟那无所谓,当然也要少提为好,如果是需要谈及资源也无所谓,最怕的是不熟装熟,还偏偏与谈话双方皆无关系。
与你交往,我最希望的是看到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的身边可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