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评乱弹(影、视、歌、书)想法

简简单单5个步骤,教你一眼识别无稽之谈的决策利器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1人  半夏微晴

有没发觉?现在网上随便一刷,就能看到各种“专家说”、“研究证明”、“有关数据显示”的说法,然后就是一系列层出不穷的“结论”。

其中,有些“结论”已经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比如:定期体检可以更健康、孩子应该远离手机电视、考上好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女司机的驾驶技术不如男司机……等等。

对于这些结论,我们基本上都是深以为然,并且身体力行中,但实际上很多结论并不科学,也不符合真实情况。

另外,还有一些特立独行的“结论”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但经常披着“统计数据”和“专家论证”的外衣,博取了不少人的信任。包括各种美容减肥产品、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等等。

对于这些结论,我们经常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选择了相信,但常常会因此而后悔。

那么,问题来了!要怎样才能甄别这些“结论”是真是假呢?怎样才能确定所谓的“专家说”和“统计数据”到底靠不靠谱呢?毕竟,如果相信了错误的结论,是要付出代价的。

幸好,经济学的权威研究已经给出了“方法”。

简简单单5个步骤,教你一眼识别无稽之谈的决策利器

日本作家中室牧子、津川友介更是在他们所著的《因果关系的经济学》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之所以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关键在于混淆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并且将经济学和统计学中专业的“甄别方法”转化成了简单易懂好操作的因果关系推理步骤。

简简单单5个步骤,教你一眼识别无稽之谈的决策利器

下面,我就围绕两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来分享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1.看电视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吗?

我猜,为人父母看到这个问题,99%的第一反应都是“会!”。可能还会拿出美国的研究数据来证明电视看多了,不但会影响成绩,人也会变傻。

那么,看电视与成绩下降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吗?

《因果关系的经济学》这本书告诉我们,想判断两者之间是否为因果关系,可以从5个步骤进行分析。

第一步,明确原因是什么——经常看电视。

第二步,明确结果是什么——学习成绩下降。

第三步,确认3个要点。

简简单单5个步骤,教你一眼识别无稽之谈的决策利器

第一个要点是否纯属巧合?暂时无法完全排除;

第二个要点是否存在同时影响原因和结果的第三变量?

比如是否因为经常上课与同学讨论某个电视节目导致没有认真听课?是否存在因为追星热衷某个节目,进而影响了学业?这些变量难以被完全排除在外;

第三个要点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

试着思考一下,到底是因为看电视导致成绩下降,还是因为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更喜欢看电视呢?

第四步,制造反事实——如果完全不看电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能够得到明显提升?

第五步,调整到可以比较的状态。

书中介绍了7种判断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自然实验、断点回归设计、双重差分法、工作变量法、匹配法和回归分析法。

这几种方法在效果上级别有高下之分,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如果能综合多种判断方法的结果,就更能证明结论。

简简单单5个步骤,教你一眼识别无稽之谈的决策利器

在关于孩子看电视的问题上,我们可以选择“自然实验”的方法来判断看电视与成绩下降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将同一个孩子在同一个环境下看电视与不看电视的成绩数据进行对比,这两种情况属于可以比较的情况。

反之,自家孩子与邻居家孩子不能比较,自家孩子在自己家和在奶奶家也不属于可比较的状态。总之,要尽可能避免影响结果的其他变量。

实验中,先记录孩子目前每天或每周看电视的时长以及成绩,然后做个手脚,在一段时间内完全禁止孩子看电视,比如谎称电视坏了,然后记录这段时间孩子的学习成绩。

然后将看电视与不看电视两个时段的成绩进行对比,如果差异小于5%,就可以认为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属于误差或巧合范围内的差异。说明看电视与学习成绩下降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是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长时间看电视未必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美国斯坦福大学在上个世纪中就已经进行过类似的实验。

在1948年-1952年间,美国以解决信号故障为理由,冻结了对新电视台的执照许可,在长达四年时间里,人们没有电视可看。

实验组将政策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电视节目会明显影响人们看电视的时长,但不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不会对做作业、升学志愿等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还证明了在贫困家庭(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更多课外辅导或兴趣班)中,看电视对孩子提高成绩有积极的作用。

各位视电视为洪水猛兽的父母们,现在可以安心一点了吧?


2.定期接受体检就能长寿吗?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也十分重视定期体检的做法。大多数人相信,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有助于保持健康,也有很多人认为,定期接受体检的人更长寿。

事实上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依然可以用《因果关系的经济学》中介绍的5个步骤和7种判断方法来分析。

第一步,明确原因是什么——定期接受体检。

第二步,明确结果是什么——更健康长寿。

第三步,确认3个要点。

是否纯属巧合?难说,毕竟不少长寿的人从来不体检。

是否存在同时影响原因和结果的第三变量?一个定期体检的人,比起不体检的人来说,本身更加关注健康和养生,而关注健康和养生的意识和行动对健康长寿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存在第三变量。

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到底是定期结果使人健康长寿呢?还是希望健康长寿的人更主动做到了定期体检?

第四步,制造反事实——如果不定期体检,健康会不会变差?寿命会不会明显变短?

第五步,调整到可以比较的状态。

如果选择七种判断方法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分析,我们不能直接将过去定期接受体检和过去不接受体检的人分成两组,因为定期接受体检的人健康意识高,而不接受体检的人健康意识相对差,这样的对比是不公平的,相当于像拿鸡跟牛比,不存在可比性。

必须把两组数据调整到可以比较的状态,“随机对照试验”就要真正体现出“随机”性。

简简单单5个步骤,教你一眼识别无稽之谈的决策利器

比如,可以通过抽签等方式,把接受实验的人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定期参加体检(干预组),另一组不进行体检(对照组),然后通过长期的观察,根据两组人的寿命对比得出最后的结论。

丹麦就曾进行过体检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他们将6万名30~60岁的男女随机划分为接受体检的干预组和不接受体检的对照组,用十年时间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显示,在干预组中,体检结果为高风险的大多数人在饮食习惯、运动、烟酒等方面有所改善。

然而,十年之后,无论生活习惯如何,两组人的死亡率差异都小于5%,在统计学生不具有显著性。换句话说,定期体检未必能带来长寿。

但同时也有研究证明,不同于健康体检的“癌症筛查”(针对特定疾病),确实可以提高个体存活率。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健康长寿,那你需要的不是健康体检,而是针对特定疾病包括乳腺癌、大肠癌、宫颈癌等的癌症筛查。

这项研究结果,为丹麦政府决定是否要为全体人民提供健康体检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分析完这两个问题的因果关系之后,你有没有收获一点心得?以后还会跟风一样盲目听信他人的言论吗?

有的时候被误导只是小事,比如相信上早教可以让孩子更聪明,就算上早教与孩子更聪明之间未必是因果关系,但还不至于因为上早教而遭受损失。

但有的时候被误导则会引发大事,比如相信投放广告可以有效提升销售额,然后斥巨资投放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那么不仅损失金钱,还会影响整个公司的营销决策。

又比如日本政府在没有参考国外先行研究成果,也没有根据本国数据验证体检效果的前提下,于2008年启动了特定健康体检和保健指导服务,规定40岁以上的健康保险参保者必须定期体检。

在执行这项政策的6年时间里,日本政府为此投入了1200亿日元税金。最后却因为实验证明无效而取消,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

可见掌握因果关系的经济学和统计的分析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这本1小时就可以读完的干货工具书《因果关系的经济学》推荐给你。

全书只有8章,通过十几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案例,详细介绍了区分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的5个步骤,以及7种判断方法的具体操作。

既可以作为防止上当受骗的指引来读,也可以当成提高智商、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教科书。

简简单单5个步骤,教你一眼识别无稽之谈的决策利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