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那年那事那人明月共光辉

父亲在“4050特种部队”的艰辛历程

2017-11-04  本文已影响138人  军鹏

我的眼前时常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大雪纷飞,一位身材羸弱的少年,步履艰难地在蜿蜒曲折、险象环生的太行山间羊肠九曲十八弯的小道上艰难地向上一步一步一步沉重地前进。他那稚嫩的肩膀上,是一副几乎快把他压垮的重担,虽然时值寒冬腊月,但那副重担压得他汗流浃背,在山道上洒下一滴滴汗珠…少年似乎想放下沉重的担子想歇歇脚,但他不敢、更不能放下肩头上那副担子!因为,肩上挑的不仅仅是一百多斤口粮,更是他对一家老小的责任和希望!

这位少年,就是我那少年时代的父亲。

父亲在“4050特种部队”的艰辛历程

1970年,时年刚十六岁的父亲刚初中毕业第二天,就被大队敲锣打鼓地把他们那届毕业生欢送到田间地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公社社员。

再那个特殊的年代,年少的父亲经历了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和体会、甚至根本做不到的艰辛!好几次,父亲向我讲述他在那个时期的奋斗史时,令我不由地想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愈来愈觉得父亲就是现实版的孙少平!

每天天刚蒙蒙亮,那时的父亲便早早起床,拿上农具家伙,积极参加生产队摊派的农活任务。晚上收工,还要熬到快零点去学习毛著。即使如此,也难以在那个每年人均不足三十斤口粮的年代去填饱肚子。

当时的润城公社,响应上级号召,要力争打造华北第一产棉大县,全公社乃至全阳城县,70%的耕地都种上了棉花。

就以当时的刘善村为例,全村肥沃的土地都种植着棉花,只有剩下少许的贫瘠的黑沙地和“狼不吃”地是口粮田。当时有限的灌溉条件全都优先了棉花,在加上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的恶劣环境,粮食产量可想而知,就这还要拿出一部分交公粮呀!“糠菜半年粮”就是那时的真实写照。

当时我们这个大家庭,两个姑姑已经出嫁,家里除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就是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了,他排行老三。就是这样一个六口之家,虽然弟兄们都是壮劳力,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家里的口粮可想而知!虽然吃苦耐劳的父子五个日夜操劳,但对于能每天吃饱肚子这个当时最大的困难来说,是个遥远而美好的梦……

父亲就是在那种特殊的生产条件和历史背景下,迫于生计,不得不加入了一个神秘且“阴暗”的组织。

这个组织,活跃于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在那“一年四季穷涨急(忙碌),缸底不见半颗粮”的年代,我们这里数以万计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荒或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去“投机倒把”。“上北山逃荒,下河南担缸”就是那时的状况。现在沁水县以北和临汾市下辖的浮山县,就有那时逃荒到当地落户的。父亲自然没有也不能逃荒,他自然加入了后者的队伍。这个组织,没有最高领导,没有严密的纪律,各自为战,彼此都心照不宣地为这个组织保密。由于这个组织当时的主力军时40后和50后,也有极少数的20后30后。于是我就自个儿为这个组织取了个“番号”,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鲜为人知的“4050特种部队”。

特种二字,不是随便可以用的。这支“部队”的每位成员,必须具备过人持久的体力、敏锐洞察的耳目、随机应变的智谋、无所畏惧的胆色。最基本的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面临淘汰!

好了!之前这么多很有必要的铺垫,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父辈在何种环境下的艰辛奋斗史。现在正式用浓重的笔墨讲述父亲那段不堪回首却终生难忘的以随时付出生命为代价的生命之旅:

在那个时期的农村,农业生产统一集体化。以最基层的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生产,从过了正月十五开始到腊月二十六放假,通年基本都在地里劳作。农闲有农闲的活儿,农忙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就是那样吃不饱的时期,人们却干得热火朝天,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那是一个人人打了鸡血的时代!物质方面很匮乏,但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作精神食粮,全民战天斗地所向披靡!

那时,大伯作为长子,为了父母兄弟的生计,已经悄悄加入这支“部队”有两年了。年少的父亲看到大哥能为家里分担,他也萌生了加入这个组织的想法。于是就和爷爷奶奶商量,立马引来爷爷奶奶的反对!二老看着这个羸弱的三儿子,一脸心疼和不放心,就劝他:娃呀!你能干得了吗?担那么重的担子,别说下河南,就是上县城你也办不到啊!那可是往死里受罪呀!可父亲和二老请求:咱这个家,大哥能干,再说就要成家了,二哥体力还不如我,四弟还上着学,我不干谁干!人来世上就是受罪来了!

爷爷奶奶拗不过倔强的三儿子,只好答应他和大儿子先试一趟。“招你拐娃尝尝汤水!”爷爷甩下这句话。

于是,父亲便在大伯的带领下首次“出征”。大伯只带了他一次,他就很快熟悉了“作战”的计划和线路,在随后的四五年时间里,父亲连续几次独身“参战”,基本上没有失败的时侯。就是那几年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和做到的艰辛,使父亲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各方面受益终生。

那是怎样的一种磨练啊?!

……


父亲在“4050特种部队”的艰辛历程

腊月二十六上午,生产队结工放假了。父亲便急匆匆赶回家里,草草扒拉几口饭,怀揣五块钱的进货款,担起一副和他瘦小的身材极不相称的箩筐,出发了。此时,要过第一关,就是绝不能被别人察觉到,以免告发,否则立马戴上“搞资本主义复辟”的罪名,轻则批斗,重则坐牢。这一关,是这支部队所有成员心照不宣的默契。悄悄地从天坛山背后的山间小路向三十里外的县城一路奔去,一路上,尽量绕过村庄,赶到那些进货地点就是下午三点了。

自古阳城盛产铁货和陶器,在县城周边的应朝铁厂产铁锅,后则腰和上芹产粗瓷碗和砂锅。父亲就是要到这些地方去进货,那时他的工分是日工一毛七,全年结算也就是五十几块钱,拿出五块用来进货。到了陶器厂,和卖主讨价还价一番,一个碗三分钱,一捆十个三块钱,这五块钱就买了十五捆碗。其他的像砂锅啦铁锅啦各有各的价,每次只能进一样货,来年再根据行情决定进哪一样货划算,不能让生意赔了。

这次,他进了十几捆碗,就重达八十斤,均匀地放在两个箩筐里。不敢误事,担起担子再返回刘善,这一路负重前行,还是走小路,回到刘善就是傍晚时分了,但他不能也不敢直接回家,就躲在暗处,等大队干部散会了才敢回家。这趟回家干甚啦?是吃饭和准备几天路上的干粮。听到这,我不禁暗自笑父亲的“愚笨”,就问他进货时一成拿上干粮直接上路不行吗?干嘛多加做手白跑一趟回家里!父亲说那哪能呢?这趟白跑是必须的!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山里躲几个小时以后回到家就夜里十一点了,奶奶早已为他做好比较有质量的饭,为的是能一夜到天明不挨饿。再准备好路上吃得黑面馍、糠窝头,夜里一点准时出发,向一百多公里外的河南徒步负重,开始了漫长而沉重的长途跋涉……

父亲开始出远门了!寒冬腊月,夜风阵阵,在山间小道,父亲担着八十斤重担,一路膀歇人不歇,根本不敢停下,否则越歇越想歇。到了当天傍晚,经过十八个小时的负重涉远,才赶到晋豫两省交界处。不能再往前走了,得住店呀,住的就是当地村里的饲养圈!和牲口在一个屋,胡乱往草料堆里一躺了事,就这样的住宿环境,还得通过当地生产队长的批准。听到这,我又犯疑了,就问父亲既然那时怕被公家发觉,就不怕当地人告发吗?父亲说出了咱这片就没事了,明明知道你是干啥的,但没人管这闲事。

虽然睡下了,但不敢睡得太死,不然睡过了头就耽误闯关卡了。那时因为当时全国物资禁止跨省流通,山西的煤不准下河南,河南的粮食不能上山西,就在两省交界处设立关卡,盘查过往车辆和挑夫。但也有漏洞,不是二十四小时值班的,必须在早上七点关卡值班人员上班前赶快通过。所以,人虽然睡着,还留着一半清醒。到了凌晨四点,自觉醒来,又挑起担子继续前进,这个时侯就是腊月二十八了。顺利通过关卡,一路负重,向河南全速前进。那是啥样的路途啊?!下太行山,一路九曲十八弯羊肠小道,一面靠山,一面就是万丈深渊,父亲说的唉九曲十八弯更险要,那段山路就是“七十二里弯”,并且在夜里挑着担子,还要提防野兽的袭击、抵御严寒的侵袭……这是在和时间赛跑!以性命作赌押!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

父亲讲到这里,不禁颤抖了一下,心有余悸地说:你是不知道,那时有多少人因为担不动了走不动了,哭瘫在山上!返回吧?这趟白跑了,丢人现眼。继续走吧?人已经垮了!还有的,在经过险要路段时,不小心滑倒,一担砂锅摔的粉碎。还有更惨的,连人带担子掉下山崖,这人就不说了……

能顺利抵达目的地的,最多有三分之二。所以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

就这样,一路提心吊胆,到了八点,在山上只要看到豫北平原,这就是见到亲人了!

下到山底,进入济源地界。开始了费力更费心的走街串巷穿村过镇的做生意。每次出征,体力固然头等重要,但随机应变的经商头脑也是硬件,必须把担子上的货物处理完,换成粮食!起初,先把换码抬高,比如一捆碗能换五斤粮,你就得从十斤起价,尽量换取更多利润的口粮,几番讨价还价,大多数人还能保住本。这不仅仅在济源境内能顺利脱手,一路向东,过沁阳、修武、温县,还有更牛逼的,一路奔到获嘉、新乡!要知道,这些行程是在短短24小时徒步负重进行的!因为,按“行规”,不论能换到多少粮,不论赚赔,必须最迟再大年初一早上以前回到几百里外的山西家中过年。

这些人到底是用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

讲到这里,父亲突然狡黠的笑了,向我讲述他那唯一一次做了“奸商”。有次,他挑了一担砂锅,一路换到最后,就剩下一个有漏洞的砂锅,锅底朝天梦看到明晃晃地窟窿,这可怎么出力掉呀?不能可惜的扔了呀!正犯愁呢,突然看到路边有处黑泥潭,有了!于是抄起一小块黑泥,在那小窟窿上抿了又抿,糊得严严实实,看不见窟窿了,就叫卖最后一个了啊,半斤玉米处理啦。有个村妇,听闻立马拿出一斤玉米换了那口残次品砂锅,见父亲可怜,又拿出窝头给了他。得手后,父亲暗自狂喜,挑着重担飞快逃离那个村,唯恐被人找后账。

“没办法呀!逼急了,能多换一斤是一斤”父亲一脸愧疚和无奈。

下山八十斤货物,换来一百二十斤粮食。这就已经是腊月二十九下午了,快!不敢误事!一百二十斤啊!父亲那时体重绝对都不够这么重!可他,再次挺起脊梁,挑起更重的担子,开始了更为艰辛的返程!

……

此处省略一千字,个中艰辛与磨难,难以接受!难以想象!更难以置信!!!根本无法用文字所能表述!

万家灯火的除夕之夜,父亲跨进家门,终于胜利了!整整九十六小时,马不停蹄地负重涉远,极度劳累,体力严重透支,一路上无数次激励他的精神力量也在进入家门瞬间垮塌了!木桩子似的,一头栽倒在地,鼾声如雷,一动也不动……

爷爷奶奶见此老泪纵横:尕娃呀!你受苦了……

因为经历过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再随后的几十年里,父亲从中受益匪浅!使他养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风格。以往干农活,我这120斤的块头竟然挑不起80斤东西,还亏心得每天高营养“大补”着,父亲过来接过我的担子,挑起两袋面粉(50斤装),直腰挺胸,健步如飞!要知道,他已年过花甲,身躯依然那么羸弱但有力!

有多少次我都在纳闷,在那种环境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成千上百的“特种兵”能超越自身极限,去完成我们这代人根本绝对完不成的任务?很快有了答案,那就是:他们肩背上不是一副百斤重担,而是难以估量的、满含着对家庭的维护、亲情的职责、生存的渴望……

向我们那些在艰苦的岁月里砥身砺行的父辈们致敬!(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