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五)——“批判型思维”及其教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抽出必要的技能,然后直接地教授这些技能;另一种是注重“批判性思维”伴随的性格、情感、信念之类的情意性侧面,同技能的教授一起加以施教的方法。
批判性思维可以分为: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他们的概念差异,可以从如下三个视点加以整理。第一,批判性思维时的思考方式框架的差异。在“弱势批判性思维”中,思维是沿着有限的一个框架和信念排他地进行的,保尔称之为“单一逻辑性”思维;而在 “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其特征是在复数的框架中有选择地进行判断的“多重逻辑性”思维。第二,关于思维技能的整合。 在“弱势批判性思维”中,定义、比较、类推之类的个别技能成为目标,认为只要学生习得了这些技能就是批判性思维。它强调的仅仅是技术侧面,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而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技能是囊括性地把握的。第三,关于思维之对象的课题。在“弱势批判性思维”的场合所处置的课题,属于单一逻辑且分割的思维技能、限于特定之学术领域的原子式专业式的居多。而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处置的是伴随价值观与信念的现实性课题, “强势批判性思维” 的一个特征就是,运用了牵涉多种领域的课题。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前提
1、展开适于直面课题的思维。这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要求不同的思维方式。
2、思维具有一次性与二次性。所谓“一次性”,是指本质性的、自我中心的、形成非合理信念的倾向。所谓“二次性”,是指认识非合理信念形成的倾向,明确、诉诸理由与证据的情感及自我以外的视点也能公平对待的能力。
3、教育与训练的差异。未能发展人的合理性思维的教学,只可以称为“训练”,但不能说是“教育”。唯有合理的技能与情感的培育才称得上“教育”。
(二)对话性、辩证性思维与“提问”
“对话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是活跃知识、重建概念的方法。学校应当从教学的短期方略与长期方略两个层面培育批判性思维。亦即,在短期方略层面,教授弱势批判性思维中所强调的具体的思维技能,设计思维教学。
(三)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强调微观技能、宏观能力以及支撑这些技能、能力的心智特征。这种“心智特征”分为九种:1、“心智自立”——独立地思考、自立性思考;2、“智慧好奇”——对世界持有疑问的性向;3、“智慧勇气”——认真地直面否定性的情感与认识的意识;4、“智慧谦虚”——关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的局限性的意识;5、“智慧共鸣”——把自身置于他人立场的意识;6、“智慧诚实”——智慧的道德标准必须正确的意识;7、“智慧忍耐”——必须追求真实的认识;8、“对于推理的信赖”——推崇自由地推理和自己作出结论;9、“公平性”平等对待一切观点的意识。
批判性思维不是在真空中培养的。基于上述研究,有下面四种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特征的教学方法:1、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2、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3、 指出证据与根据。4、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这种“思维文化”具有六个要素:1、 思维语言——具体的术语与概念,提供交流的手段,鼓励高层次的思维;2、思维倾向——指思维方式,鼓励高层次思维的敏感性、能力和意向;3、思维控制——学生反思的方式和控制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4、策略精神——鼓励学生建构和运用思维策略的态度;5、高层次知识——超越事实信息,关注知识是如何创造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证据是如何收集的等等;6、转换——从一种情境转向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关注知识与策略的联系,更广地运用转向知识与策略。在这种“思维文化”中,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怀疑,迫使他们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