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2丨你心之外没有世界
1.4.2知行合一2丨你心之外没有世界
吴伯凡
一、你的世界是你构建出来的
“感觉”和“认知”有什么关系呢?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大家和一个具有非常高历史地位的高手学,大家也会提出同样的问题。
这个高手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称。中国古代强调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据说真正能做到的人只有两个半,王阳明就是其中一个。
王阳明在那个时代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立功:他“挽狂澜于既倒”,不仅打赢了几次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仗,而且打得非常漂亮,以至于作为一个文官,却因为武功而被朝廷封侯;
立德: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有2万多名极其忠实的弟子,在其后的500年,他的影响也一直在延续,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日本,甚至影响世界。
立言:他是中国哲学史上顶级的哲学家。
但即便是跟着王阳明学习,你同样也会觉得不耐烦。因为他经常关心的、反复在讲的一个问题是:心外无物,或者说感觉是怎么形成的。
所谓“心外无物”就是:你的心之外是没有世界的,世界是你构建出来的。这也就是我们之前讲的“感知的结果是你的感知系统、感知生产线的一个产品而已。”
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王阳明讲“心外无物”时,他的一个朋友质问他,用现在的话翻译就是:“你这很荒唐嘛,‘心外无物’不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你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悬崖;你心里没有车,车就不存在,那车要是撞你呢?”
如此听来,“心外无物”的确很违反常识。但听了《认识方法论》这门课,大家现在应该形成了一种习惯:你听着特别荒唐的事情,往往不是因为那句话荒唐、那件事荒唐,可能是因为你的认知和那件事没有兼容性,导致你觉得荒唐。
王阳明的这个朋友在质问他时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山里的岩石间长着一棵开满了鲜花的树,你没看到它之前,这棵树存在吗?按照你的哲学,如果你没有看到它,那这棵树就不存在。
王阳明说了一段很著名,也引发了无数争论的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解释一下:“同归于寂”中的“寂”,是单一的、无所作为的意思。“一时明白起来”中的“明”和“白”都是显现的意思,“明”是从暗处、看不见到被看见,“白”是表达、显现。
王阳明那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花什么事都不能干,你就也什么事都不能干,如同不存在;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花的颜色才被显现出来。
三、你看到的世界的状态只反映了你心的状态
学习了三周的课,再来看王阳明这句话,大家就很好理解了。
这就好比,世界上是没有“颜色”的,只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颜色”是我们的眼睛特有的构造机制跟电磁波的一个化合产物。
再举个例子,森林里一棵大树轰然倒地,如果没有人在那儿,它是没有“声音”的,只有声波。“声音”是这个声波与我们的耳膜作用之后,产生的一个产品。
王阳明反复讲这个道理,是想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世界相当于一个显示器,你的心是什么样子,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样子。
简单概括就是:你对世界的看法并不一定是世界的状态,它只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你的状态。
王阳明的整个哲学就叫“心学”。他认为: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改造世界,要跟这个世界相处,其方法就是改造你的“心”。
因为你的世界、你的境遇、你的命运都是由“心”塑造出来的,或者说,它们都是你自己的产品。
种瓜别指望得豆,“心”是什么样子,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作为感知制品制造方,你的产品线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你的产品,也就是你的世界、你的命运。
四、“你是一切的根源”
王阳明的观点,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解释就是“你是一切的根源”,至少你是一切与你相关的东西的根源。
这话听起来似乎太主观唯心了,与我们的常识有冲突,所以大家还是不禁会质疑:山上的花你不看它,它就不存在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讲一个我们很熟悉但其实又不太了解的概念——同步。
吴伯凡
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人常常习惯性认为是“我的老板出问题了”“我的同事出问题了”“社会风气出问题了”;如果是婚姻出了问题的时候,那肯定就是“配偶以及配偶自带的家庭老在找我别扭”。所以,很多人常常会想到一个特别简单、粗暴,又直接有效的方法——辞职或者离婚。
渐渐地,这些人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好像并没有解决。当他们满怀豪情去拥抱新生活、新婚姻、新职场的时候,发现旧的东西又来了,他们还是没有去反省,没有去终止这样一个认知——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对于“你是一切的根源”这个观点,他们还没有深切地意识到。
划重点
1. 感觉和认知有什么关系?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是你的感觉制品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
2. 你看到的世界不过是一个显示器,你的心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所以,改变认知的唯一方式是改变内心。
知行合一2丨你心之外没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