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堡

两千年来的知识焦虑

2018-04-12  本文已影响9人  邱笔特

不知从何时起,现代中国社会有了深刻的焦虑感。所谓焦虑感,自然与快节奏的生活有关,每个在大城市拼博的人,都在被中国所处的巨大转型的离心力拖着向前,很少去问背后的意义,很少停下来想想自己内心到底要什么。盲目、缺乏意义都是构成焦虑感的重要因素。

知识焦虑就是其中一种。

上世纪七十年代社会刚开放之际,信息匮乏,那时年轻人的焦虑是没有书读,随着“十年浩劫”的破坏,文化几近中断,市面上找不到除了语录之外的文学作品。

如今的知识焦虑则是知识大爆炸,整个世界通过一部手机向你涌来,知识无比细化,不同领域的人很难打破壁垒,进入陌生的新领域。这也正是这两年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每个人都在将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分享出去,结成一张大网,似乎要掀起新一轮的知识革命。

两千年来的知识焦虑

相比之下,中国古人的知识则比较单一,要做读书人考取功名,只须将四书五经那一套东西熟练掌握,再多游历增长见闻,惨些的书生在八股定式里扑腾一翻。

那么古人就没有知识焦虑吗?

有的。中国人说起道理来总爱说“老一辈人说的好”,如果能引用几句古人的典训,则更是被人视为有文化。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古”的风气,越早的知识便越近于真理:

由“尊古”而“崇古”,而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知识权威系统,明白地将后来产生的知识,置于先前的古老知识之下,不准它们平起平坐。后来的人再聪明、再有学问,都只能将力气放在“注”“疏”或“集解”上。

这导致生得晚的人再无出头之日,你只能是在前人的大网上缝缝补补,即使你有新的东西,如果不借古人之口说出,别人就会反应冷谈。比如我在网上发贴说“熬夜对身体有益”,别人可能只会觉得我是个标题党,但如果我说“皇帝、尧、舜、禹都说熬夜对身体有益”,没准还真会有人相信。

这就导致古代的大网越来越冗长重复,死气沉沉,而现代的知识网则连接每一个个体的观点、想法,显得朝气蓬勃:

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知识上产生的相应效果,就是革除掉了“尊古”“崇古”的价值,逆转为“追新”“崇新”,于是能够摆脱“尊古”“崇古”产生的偏见,对众多典籍进行总体检、总整理。

两千年来的知识焦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都试图创新,没人想要活在前人的阴影里,难道前人已经将所有的一切都说完、表达完了吗?我们的创造力该如何释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