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干货

亲爱的们,给自己「点赞」,这并不过分而且合理

2020-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草长莺飞的旧脸谱

“这不是一碗心灵鸡汤,而是设计心理探讨”

产品设计的时候经常会考虑这个要不要有,那个要不要有?

其实我们出发点就错了,不是产品要不要有,而是看人性需不需要。

01 

认同的心理需要                                         

给自己疯狂打call!这是对自己的尊重和投入的认可。为自己打call,之所以流行,可能就是因为突出了自我情绪和心理的表达。

比如,朋友过来,我虽然手艺不太好,可是辛辛苦苦做了一顿饭,看着摆了一桌子的酒菜,我自己就得赞叹,真好,真能干,且不说好吃不好吃。这就是人性。

给自己点赞就好像吃完饭我要擦擦嘴。猫咪拉完粑粑要用土埋上。是天然的需要。人其实都天然的需要自我认同。

所以我有个好习惯,写完了都会给自己点赞。并不是说不点赞就不认同,反向命题是不成立的。

推己及人,对于别人的付出,我总会报以欣赏,告诉他,你很棒,干的不错。哪怕也仅仅是因为鼓励呢!

所以被人赞同很重要,赞同别人也很重要,但赞同自己更重要。

敝帚尚且自珍,难道我们对于自己的付出也不屑一顾吗?

人性往往就是不接受自己,别人也很难接受;不认同自己,别人也很难认同;不懂得欣赏自己,别人也很难欣赏。

02 

让人更加自信

                       

有时候,人难免有些瞻前顾后,写完的文章、拍完的照片、剪完的视频等等,害怕发出去别人不喜欢,其实不需要考虑这些,先给自己点个赞,这会让你的作品更加充满自信。

比如,有的人讲话会自带节奏,讲完一句,就会跟着说一个,“对”,“是的”,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这就是在给自己点赞。

如果不让他这么说,他会感觉很不舒服,可能连话都说不流利了。他甚至会衍生出更多的情绪和想象,比如,别人不喜欢他,不想听他说话,拒绝跟他交流,没有意思,这会让他失去自信,进而自我怀疑,长此以往引发了可怕的后果等等。

我们身边或许处处都在上演这样的蝴蝶之翼。

那么我们要因此毁掉别人,或者毁掉自己吗?

多给一些自信,从给自己点赞开始。

更何况,国家还在提倡文化自信呢,国家战略准没错儿。

03

孤独的表演,也可以自我安慰

                                                                             

也许有时候这是一种自我安慰,这种安慰更像是孤独的表演。

人多少有些时候,是情感脆弱的,特别是创作的时候,这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但我不希望这是一场寂寞的漂流,过程中,总会需要一些东西,好让我们内心坚强,却不抛弃人间的温暖。

镜子是摆在桌上的 

一只碗 

我的脸 

是碗中的土豆 

嘿,从地里长出了 

这些温暖的骨头

最好有观众,没有又何妨。

愿每个人都是温暖的骨头,虽然看上去只是一颗土豆。

04 

让自己越来越赞

                                                       

如果说给自己点赞是人的心理诉求,那么支持给自己点赞就是人性心理的显性化设计,这种显性化的设计是有正向反馈和激励作用的,他也会让你越来越喜欢自己。

这既是对自我的奖励,也是对自我暗示。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一组实验,受试者是两个女孩,都是18岁,一个被要求挂上一张老妇的画像,一个被要求挂上貌美的明星,每天利用1-2个小时来进行面貌上的心理暗示,3个月之后,负面暗示的受试女孩明显容颜上出现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松弛和疲惫,而正面暗示的女孩在皮肤和眼睛的细节上有了较好的变化。

我们给自己点赞,本质上就是对自我的暗示,做的好,干得漂亮,长得真好看等等,而且相应的也会真的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

越喜欢自己,越被人喜欢。

所以,亲爱的,你要勇敢的在众人面前,告诉他们你很优秀,告诉他们你喜欢自己,不要怀疑,也不用犹豫,别人不喜欢,并不妨碍你喜欢。

即便没有任何人给你点赞,你也要毫不隐晦的点赞自己,表扬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至少还有你为自己站台。

05 

关于点赞设计

                                       

其实市场上内容、社交类的产品,如微信、简书、公众号、QQ、抖音、小红书、各种跟帖的新闻APP等等都是支持给自己点赞的,似乎变成了一种标配。

但是含义可能有所不同,想要表达的信息可能有所侧重。这个赞,一般意义上都是:好、喜欢、不错、有意思、同意的表达,之所以把同意放进去,是因为人们都是就自己喜欢的而喜欢,哪怕只是其中一点。

我们可以细致的去区分,用户是喜欢哪方面,是喜欢内容本身、排版、创意还是观点一致,但是会很困扰,因为这是个直观整体感觉,很难拆分。

所以基本上现在都是:正向的一致性表达,要么是泛泛的喜欢就点赞,不喜欢就不用表达,要么就明确告知用户赞的是哪一个特定的维度,赞喜欢、赞观点、赞创意还是别的什么。

知乎其实就是这么做的,更倾向于对观点的赞同与否。

但是并列存在观点赞同和喜欢与否两个维度,就有些会让人误会,因为喜欢天然会覆盖赞同。

我不知道有多少用户可以准确的区分,在喜欢的维度上有没有赞同成分,或者说在赞同的成分上有没有喜欢。听着都很乱。赞同和喜欢两个维度的交集让用户有不少困惑,至少我分不清楚,所以我其实更加倾向于知乎只保留一个「赞同」就足够。

实际上的数据表现也是这样的,看知乎的回答,用户对于赞同与否的偏好,远远高于喜欢与否,这是跟产品的属性和用户认知息息相关的。当然这跟层级的引导有很大关系,不信把喜欢和赞同对调一下位置,看看用户倾向于点什么。

但是今天其实不是讨论这个,而是知乎不能给自己点「赞同」,也不能给自己点「喜欢」。

之前问过群里的一些小伙伴,给自己点赞与否看个人需求,有的人愿意点,有的人不在乎。

那么知乎不让给自己点「赞同」和「喜欢」,你认为合理吗?

把你的理由留言告诉我吧!

·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