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2021-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超级赋能王张胜萍

12.20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慧,老师说:“知人”。“樊迟没弄明白。

老师继续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嗯。”樊迟胡乱答应着退出,不敢再问老师,

赶紧跑去问子夏:乡,刚才我问老师什么是知,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啊?

子夏说这话含义太丰富了!

堆木板的时候,你把直的木板,放在弯的木板上面,那弯的,也给压直了。

子夏讲了两个“举直错诸枉”的例子,一个是舜选拔皋陶(yáo),一个是汤选拔伊尹,都是达到了“一人定国”的效果。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还是来准时学习论语。按照惯例,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说的是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樊登把樊迟说是他的老祖宗,也可能是开个玩笑啊。

这个人给孔子驾车,也是孔子的学生,和孔子的离得很近。所以就有机会当面向孔子请教,因此也是受益良多,他也抓住了机会。

在一次出玩的时候,趁着玩得高兴,樊迟就向孔子提了三个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怎么样去除心中的邪念?和如何辨别迷惑?

孔子听了他的提问以后,就大加赞赏,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

大家知道,孔子不轻易夸赞人,他夸赞樊迟问得好,这正是孔子想要告诉弟子们的。

孔子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就是要先做事,不要一开始就计较得失,功到自然成,这不就是崇德吗?

要因果导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收获。不要刚开始就讲条件,我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才能做。你做都不做,哪来的这样的效果呢。

再说修慝,就是“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就是在于君子求诸己,而不是去老挑别人的毛病,这就是清除了邪念。

我们很多时候出问题就在于责人严,责己宽,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是两套标准。

第三条是辨惑。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惑在哪里呢?惑,不是说智力,我们一般人智力都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哪里?就是自己的情绪。

情绪一上来,或者说我们有过多的好恶,喜欢这个人和不喜欢这个人完全两码事,情绪一上来,就什么也不管不顾了,也不顾自己,也不顾别人,也不顾父母妻子了。这不是迷惑是什么呢?告诉我们要控制情绪,不能让情绪主导自己。

孔子是用了反问句的形式告诉樊迟,怎么样做是正确的。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在今天再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还是樊迟贡献的,他也问出了儒家的核心问题。

我们一直说儒家特别是论语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仁。那仁怎么定义呢?

在前面孔子说了无数,但是只有今天这个应该是最接近其核心本质。我们还是先来看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就是樊迟像其他学生一样,也时常会向孔子来讨教,那他就问孔子什么是仁啊?你整天说仁,对别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那我问问您,什么是仁?那孔子就告诉他说:爱人。

爱人大家知道吗?我们一直有一个成语叫仁者爱人,说的仁,就是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要互相爱护,爱人,这是仁的本质。

那到底怎么个爱法呢?爱到什么程度呢?是不是像墨子说的无差别的爱呢?

不是的。

儒家的爱人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是内外有别的,亲疏有别的,它不是说无差别的,对谁都一样。那是两个概念!

樊迟又问知。什么是智慧啊?怎么分辨一个人聪不聪明,有没有智慧呢?

孔子就说了:知人。就是你能不能分辨出这个人是好是坏,能不能用,有没有才能,品德如何。

大家想一想,孔子问的简单,孔子回答的更加简洁但内涵丰富,都是两个字,一个是爱人,一个知人。

樊迟不属于像颜回、曾子、子贡这种非常通达的人,他理解起来有难度。你说的太简单了,有点蒙圈儿。

孔子看到他有点懵,就做了一下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什么意思啊?

就是你把直的木板要是放在弯的木板上面压着,那么不但直的能直,弯的也直了。

引申起来就是你选用正直的人,有品德的,有才能的人做官,那么那些品德不够好的人,那些才能不够好的人,也能够向他看齐,也会修养自己的品德,也会提升自己的才能。

樊迟依然是没有听懂,但是孔子该说的也已经说了,他就不好意思再问了。

退了,退了以后还是不甘心。因为感觉老师讲的很明白了,但是自己依然不明白,怎么办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找学霸,找学习好的人问。

这个其实不单是樊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不也是吗?有的时候听老师讲课。似懂非懂,又不好问,就请教同学:你是怎么理解的呀?学霸告诉你如何如何,这般这般。哎,同学一讲就明白了。

这就是一种切磋的方式,向高人学习。不懂没关系,我们有师兄啊,有学霸啊。

这里面就提到子夏,子夏这个人是孔门弟子里面非常优秀的人。孔子死后,儒家学说的传播,子夏居功至伟,他在魏国的河西教学,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弟子,比如说李悝、吴起、田子方这些牛人,战国时期的牛人好多都是子夏的弟子。

他有那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学习好,在孔门弟子里面属于理解力比较强、比较透彻的一个人。

那樊迟向子夏来请教,可以说是问对人了。

樊迟就把自己向孔子请教的经过的就和子夏说了,说 乡也,这个里面乡是通假字,是相当于我们向你请教的向,就是刚才的意思。

也可以解释成过去,因为樊迟可能琢磨了半天也没会,过一段时间请教的子夏,也可能是当时没忍住,实在想不明白,赶紧去请教子夏。不管怎么说吧,你就当他刚才就好了。

把自己这个情况和子夏说明。说我问老夫子:老师,什么是知?

老师跟我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子夏听了以后,马上回答: 富哉言乎!

️就是说孔子说的这句话太好了,内涵太丰富了,直接说到了本质了,这是对孔老夫子对樊迟解释的赞叹。

能说出这句话来说明什么?子夏是真懂了,怎么证明他懂了呢?

这就是能把它用出来,明白它的意思,然后把它讲出来,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话把它讲出来。

什么样的东西更让人懂呢?我们学演讲的都知道,要讲故事,举例子,用事实来证明,用故事来说话。

我们刚才说子夏这个人,他对文献历史知识了解的比较多,他立马调用自己的库存,告诉樊迟说:舜有天下。舜当天子的时候,那他去选拔人才,就把皋陶选出来了取出来了,结果不仁者就远矣了。

说到这里,要和大家说一下,这个皋陶,是在尧当政的时候就已经比较有名气了。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在考试的时候,做了一个题,叫《刑赏忠厚之至论》。里面提到说: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这句话是苏东坡说的,说的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尧当政的时候。皋陶是掌管刑罚的官,要杀一个人。皋陶说杀这个人有三条原因,该杀,要杀他,他是必死的

尧帝说这个人可以宽恕,也有三条理由,最后依然是杀了。因此天下就知道了,说皋陶这个人执法很严,一定要当心,不要犯事。

而尧这个天子用心很宽,仁心宽厚。

舜出来当天子的时候,就更加重用皋陶。

所以舜当政的时候,天下大治,就用对了人,天下大治,因为你重用了有才能、有品德的人。这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知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你这里得到重用,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么他的心思就在如何提升品德,如何提升才能上,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了。

而如果你提拔一个只会阿谀奉承,只会说好话拍马屁,但是品德不好,才能也不足的人上位的话,那么大家一看我好好做事得不到晋升,而只要会说话,花言巧语就可以,那大家都群起效仿,肯定就不行了。

这个是第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子夏又举了伊尹的故事。

商朝的开国之君是商汤,那他有天下以后,也是去选贤任能,就把伊尹给选拔出来了。

伊尹作为商朝的丞相,相当厉害,就像后来的周公一样,去辅政,这样一来,不仁者也远矣。

伊尹被选拔出来以后,那真的是尽心竭力,做了很大的贡献。商汤临死之时就托孤给伊尹,就像后来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一样,对他是信任有加。

可是太甲不仁,不遵守商汤传下的政策,伊尹没有手软,看着他不行,就把太甲给软禁了三年,让他闭门思过。

太甲在牢里的三年,真心悔过,表明了态度以后,伊尹又把它放出来,重新扶植他做了国君,结果太甲是痛心改过,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

可以说没如果没有伊尹的话,换一个就知道附和太甲,那么商朝也就玩了,所以说选贤任能太重要了。

伊尹本来是一个厨师,厨师能被商汤选中,可见商汤的知人之明,这就是智。

刚才小军说法治和人治这个关系,要说起来它是两相辅助的。

无论什么制度、无论什么东西都需要人,但是也需要规则,它不是冲突的。

但是对于儒家来讲,它首先讲究的是仁,处理人之间的关系的。

法家你要找李斯、找韩非子,他首先强调制度的重要性。由于我们是讲的儒家,就不再详细展开讨论了。

可以这么说,就是一个组织不管是什么制度,最大的关键的在于用人。

用对的人,你会发现干什么事都顺风顺水,有问题他能承担,他能够有方向、目标,然后我们又共同齐心协力去做。

但人要用错了,那真的就是完了。我们时常听所托非人,你找错人了就完蛋了。

所以说现在你不管什么公司,一旦发现这个总经理弄不好,就要换人!换人如换刀,换了一个有才能的人、有品德的人,公司就好了。

换上一个不好的人,那就完了。那当然了,个人创业更是如此,自己没有才能,能力不够,没有知人之明,那衰落也是必然的事情。

这一章其实是重点就在于知,那就是知人,也就是如何去分辨人,如何用人,怎么用人呢?

就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知人是人生的一个非常大的智慧,要说难度仅次于知己。

什么是知己啊?就是了解自己啊,对于我们来讲,首先要知己。也就是修身养性的功夫,然后你把自己搞明白了,运用同理心,我们再去知人,也就差不许多了。

但这个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断的熏修,时时反思自己,时时去拿着标准来卡,不以情绪来影响自己。我听两句好话,我就对他好了,而是看他做人、做事长期的一个观察。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讲到这里了。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一章讲的是如何与朋友相处,你该做什么,你又不该做什么,非常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明天能够继续现场聆听,和我一起来学习。感谢李婷、小君、雪雪、舒妍的现场回馈与互动,我相信你现场听效果会比事后听要好很多。

…………………………………………

刚才时间关系有一个故事没讲,我现在来给大家补一补!

大家应该都知道有一个典故叫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

伍子胥这个人大家应该都很熟知了,那这次讲的不是他过昭关的故事,是讲他在吴国被任用以及被逼死的故事。

伍子胥又叫伍员,他是弟兄两人,

他的父亲被陷害致死,他也被追杀,差点被杀掉。后来他就到了吴国,吴国当时的国君是夫差的爹吴王阖闾。看到他是个人才,就重用了他,结果让吴国称了霸。

可是吴王阖闾,死了以后,夫差当权了。他就很讨厌伍子胥,因为伍子胥有才能,但是不太会来事儿。

而其中有一个大臣叫伯嚭,伯嚭就会说话,属于佞臣,夫差听了伯嚭的谗言,就把伍员赐死了。

结果吴国失去了伍子胥这个重臣以后,整个风气就乱了。

结果怎么样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又用了美人计迷倒了夫差,结果夫差就被灭了。

这个故事也能够足够的说明用人的重要性。

伍子胥当政当官的时候,吴国称霸天下,而伍子胥一死,夫差身死道消,这就是用人重要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