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从0到100到50万,他没花一分钱,只花了一年时间

2015-09-09  本文已影响94人  宝贝请转身嵩岳

如果老板拍着你肩膀说:兄弟,不花一分钱,你给做到100万用户,咋样?

我想大部分人都只能翻翻白眼。有人会干脆点,顺便给老板普及下“要马跑,还不让马吃草”的文学知识。

可是在这个牛人辈出的世界里,有一个大神就做到了。

他是黎万强,他负责的MIUI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做到了50万用户,并且是很忠诚度很高的核心用户。

这些用户,是小米千万用户的基础。

我带队启动小米第一个项目MIUI时,雷总就跟我说,你能不能不花一分钱做到100万用户?方法就是抓口碑。因为你没钱可花,要让大家主动夸你的产品,主动向身边的人推荐,就只得专心把产品和服务做好。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黎万强接下这个任务,自有他的理解。他预测消费者心理即将发生跨维度的变迁。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决策心理在这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用户购买一件商品,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到近年流行起来的体验式消费,而小米发现和正在参与其中的是全新的“参与式消费”。

路边小摊、街边快餐店是功能式消费,顾客仅仅是为了吃饱;外婆家、海底捞是品牌式消费,顾客不只吃饱,还有精神上的愉悦;肯德基、麦当劳则是体验式,小孩子能快乐玩耍,大人也可以安静的闲坐;而各式甜点DIY则是参与式消费。

餐饮需求最刚性、顾客层次多,各类形式都能存在。但在科技行业,现实就残酷许多。诺基亚兴起,MOTO就衰落;苹果重新定义智能手机,诺基亚就濒临倒闭;小米兴起,中华酷联的传统格局就立即改变。

互联网软件的更新换代更甚于硬件。《三体》里有降维打击,降维可以体现在产品上、营销上、组织架构上、客户关系上,最根本的是体现在理念上,是Know How和Know Why的问题。

参与感在我的理解中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消费需求发生了一次关键的跃迁,消费需求第一次超出了产品本身,不再囿于产品的物化属性,更多延伸向了社会属性:今天买东西不再简单的是能干什么,而是我用它能做什么,能让我参与到什么样新的体验进程中去。

早在超级女生的时候,玉米、凉粉们迸发的拉票热情出乎意料。我曾拜访画皮皮社区,95后们一笔一笔的用数万笔来创作一副漫画,他们的参与感和投入激情远超我们的想象。

MIUI的发展历程完美的证明了这一点。

2010年8月16日,MIUI第一个版本发布时,只有100个用户,是我们一个一个从第三方论坛“人肉”拉来的,凭借用户的口口相传,没有投一分钱广告,没有做任何流量交换,到2011年8月16日,MIUI发布整整一周年的时候,已经有了50万用户。

种子用户,从字面就知道重要性。什么样的用户才是种子用户?最先注册的那批人就是种子用户吗?

MIUI的种子用户是从论坛人肉一个一个拉来的,就从拉这个动作,就知道这些人都是论坛的资深用户。所以凭着黎万强的声望,仍旧是要用拉的方式才能找齐“100名梦想赞助商”。

种子用户的基本特征:

1.对你的产品有兴趣。这是最基本的一点,如果他对你的产品没有兴趣,拉也拉不来。MIUI系统会被接受,原因在于原生安卓太粗糙,现在几乎每家手机厂商都有自己深度定制的安卓系统。

2.能承担联系人或内行的角色,能够合二为一,更是再好不过。MIUI的种子用户都是论坛的资深用户,技术上有很深造诣,内行是肯定。而每一个资深泡论坛的人,至少在本版有很强的传播能力。

3.参与的过程中他也能获益,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必须有一项得到满足。

锁定了种子用户,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热情就像火花,容易迸发,也容易熄灭。我曾进入一家公司的体验群。开始号称有红包雨,兴冲冲的跑进去200多人,结果连续几天一个红包都没有。群友们怨声载道,一周不到退群一半。

为种子用户选择适合的载体,就像为植物选择土壤。黄太吉创业之初,微博评论都必定赫畅自己回复,微博是他的载体;MIUI用户是发烧友,选择的载体是论坛。种子用户要像贵宾一样呵护。

开放参与节点,我们除了工程代码的编写部分,其他的产品需求、测试和发布,都开放给用户参与了;这种开放,是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我们根据用户意见不断迭代完善产品,用户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功能和产品。

互动方式要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及真实”的原则。确保第一手真实有效的实时反馈第一重要。企业最好能提供标准化模版,模版能保持大方向的正确,也减少沟通成本。

在确保基础功能稳定的基础上,我们把好的或者还不够好的想法,成熟的或者还不成熟的功能,都坦诚放在我们的用户面前。每周五的下午,伴随着小米橙色的标志,新一版MIUI如约而至。

MIUI会在下周二让用户来提交使用过后的四格体验报告。一开始我们就能收到上万的反馈,发展到现在每期都有十多万用户参与。通过四格报告,可以汇总出用户上周哪些功能最喜欢,哪些觉得不够好,哪些功能正广受期待。

好的互动方式,用户反馈也乐在其中。他不会觉得我是应付你,而是在认真的陪你一起做事。很多人画虎不成反类犬,就在于细节没有处理好。细节的重视又返回到理念上,理念上的重视要执行到行为上的重视去。

在小米,泡论坛就是工作,不忙时泡一个小时都可以,如果很忙那就15分钟。这个要求一开始是强制执行,每天都要求这样做。我们建好这样一个平台,并且让整个团队进来,才能真正去面对用户,让一线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面对用户,才能够抓住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开发团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报表,用户面对的也不是单调的更新日志。

我们让员工和用户通过论坛零距离接触,做得好得功能得到用户的表扬,团队自然很开心;当一个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负责的功能被用户吐槽甚至大骂的时候,不用开会不用动员,他们自然而然的会加班加点,全力去改进。

选准了种子用户,提供了适合的载体,理念上接受了与用户零距离接触,制度上得到保证,互动方式上进行了精细化设计,切实的做到了这几点,不敢说开发出的产品就是最好的,至少是不断进步的!这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选择好的方式扩散出去,通过螺旋式的演进吸引更多的人。

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的事件,让口碑产生裂变,影响十万人百万人更多地参与,同时也放大了已参与用户的成就感,让参与感形成螺旋扩散的风暴效应。

扩散的途经,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开放的产品内部就植入鼓励让用户分享的机制;二是官方从和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话题来做专题的深度事件传播。

吸引的人越多,运营起来相对也更复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次口碑事件的传播,会带来各种类型的用户。很多企业容易发晕,想着哪有把用户往外推的道理,来者不拒,甚至这一把误打误撞引来这么多用户,先当大爷供起来再说。

长远来看,初期用户还真不是越多越好。不止一位学者提到用户的金字塔模型,种子用户是塔尖,塔尖用户没有打通打透,就贸然的进行用户扩张,伤害的往往是自己。

在用户积累早期,我们特别注重忠诚度的积累和初期用户的纯粹度。当时曾有同事建议我们做一款MIUI专用的刷机软件,我否定了这一想法:还不适合尝试更大规模的推广,应当专注于发烧友用户的召集,保持早期用户的纯粹性,如果一般的小白用户过早大量涌入,MIUI初期的核心群体口碑积攒能力就可能受损。

简单归纳MIUI口碑扩散的过程:建立全员参与的理念、找到种子用户、选择载体、选取双方受益的节点切入、设定互动方式、提炼互动话题、扩散话题。脉络很简单,执行起来千差万别。关键在于源头,有人是认真实践,有人是跟风,有人是求安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