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开且落——读王维《辛夷坞》有感
一
王维有一首诗极能代表其情怀:“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就是著名的《辛夷坞》。此诗明白如话,一看就懂;正因为如此,一般人认为并无过人之处,无非即景抒怀,表达一下对辋川风物的喜爱之情。即便再深究,也只是“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诗评家余恕诚语)。
但是,你若对禅有某种程度的领悟,且能在某些时刻进入空灵状态,就会对这首诗产生新的感怀。那些美丽的辛夷花,在无人欣赏的世界里开落,刹那间,有情之物湮灭,跃升至“无情”境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常人绝不能超越“有相”去感知生命的意义,因此难以体会“无相”世界里的“另类”价值观。
话又说回来,人是自然之物,第一要务是生存,因此物质构成人格的基础。这就是人的苦恼之处:精神上奋力摆脱物质的羁绊,机体上又不得不追求物质。佛教于是采用调和法:物质上只求最低限度的温饱。这种调和法很牵强,但没办法。宗教的产生源于人的苦恼,但宗教教人无欲无求,难度很大。人有欲,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是镶嵌在基因里的遗传信息,是无法剪灭的,除非你把这个生命剪灭。按照正常的逻辑,违背人性的宗教是不可能产生的,但人这种物种的存在本身就不大符合自然逻辑。
有意思的是,大凡禅理,不可解释得太详尽,太详尽会偏离禅意。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大概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吧。禅师讲禅,叫“参禅”,大致也是源于此。
“纷纷开且落”里盎然的禅意不一定是王维的本意,但读者像“触景生情”一般“触诗生情”,无疑使这首小诗大大增容。
二
文学的产生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因此,文学属于精神食量。人在解决温饱之后,就会无止境地追问生命意义,企图求得圆满的终极答案。结果是,答案堆积如山,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
一朵美丽的花,开在无人的山里,得不到欣赏,不能在人间传诵,不能载入史册,不能被回忆、纪念,在许多人看来,它这一生过得毫无价值。可是,对另一些人来说,遁世无争才能让生命在净空中顿悟,进入某种境界。于是乎,名利非但不如粪土,还成了毒品。这样看来,寂静中“纷纷开且落”的美丽之花最具意义。
大多数人的精神需要抚慰,因为他们把名利放在价值的第一位。追求名利必定付出许多辛劳,从躯体到精神都消耗甚多。这时,批判名利、进而批判整个人类体系的文学便诞生,成为疲倦者的精神食粮。
不过,你切不可指望文学乃至宗教教化可以让多数人皈依。精神食粮只是让他们恢复精力而已。精力一旦回复,便重新投入名利场,依然是那样奋不顾身。
那些少数不需抚慰的悟道者阅读《辛夷坞》,不会产生多少感怀,因为这是本来之理。我猜想,好禅的王维有此悟感时,一定非常得意吧。尽管他自诩道行凌云,但毕竟还领着朝廷俸禄,向往别墅马车。
我想,真正的超脱者,应该是那些悟了道而没有在纸张中留下片言只语的人吧。在几千年的历史星空里没有发出光芒的星辰就是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