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被泼的水,不过是屌丝的角色需要

2019-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深圳齐先生

前几天李彦宏被泼水之后,引来自媒体段子创作的大狂欢,极尽讥讽之能事。

这突然让我意识到:

为什么我们对于被当众泼水这种侮辱性事件的受害人毫无怜悯之心?

换个新闻,比如送快递或者送外卖的小哥被人泼水,恐怕得全民愤慨,恨不得将作恶者处以极刑而后快吧。

我们这样选择性同情,其实是下意识地将自己看作弱者,然后端着“凡侵犯我弱者者,虽远必诛!”的玻璃心,逮着机会就在网上口诛笔伐。

而对于强者,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他们“扛虐”,不管他们发生什么不幸,我们都极尽能事地嘲讽他们,甚至拿他们的事情编段子取乐,用很多脏话和恶毒的话去骂他们。这竟然能让我们获得一丝丝快慰。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就屡见不鲜。

在一个单位里面,底层员工总是会编造领导的段子,捕风捉影地传播领导的桃色新闻,或者生造领导曾经经历的丑事。这几乎是每个公司底层员工聊天内容的标配,而且越底层的员工,越乐此不疲。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强者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

比如提起马化腾,就很多人握着拳头说他做很多游戏毒害青少年。提起李彦宏就说他的莆田系竞价排名事件。但商业行为本来就不可能绝对正确,而且商业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哪有一开始就绝对完善的产品呢?

还有,为什么单拎他们的“过错”,而无视他们的建树呢?

如果没有百度构建互联网搜索的基础设施,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会比现在高很多很多;如果没有腾讯构建社交软件,我们移动互联网通讯可能没有这么便捷。

可能有人会说,没有他们也会有其他人来做。但是基于历史原因和技术条件限制,我认为换另一个人来做,也很难避免会犯你深恶痛绝的那些错误。换做大部分其他人来做,我想未必能做得比他们好。

说到底,弱者对强者的谩骂,仅仅是因为角色需要而已:我弱我有理,你强你该骂!

在此我并不是在为强者说话,而是为弱者感到悲哀:

为什么一定要假定自己是个弱者,并躲在弱者队伍之中骂骂咧咧呢?何不让自己率先成为一个强者,去为社会创造价值呢!要知道,只有你足够强大,才有能力乐善好施啊。

每一个弱者背后,都有住着一个巨婴

巨婴有以下特征:

1,全世界必须围着我转,不能逆我的意思

2,我想要的,马上要得到

但是世事并非如此。

首先,这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就算你做着多少人认为正义的事,都会有人反对、有人骂你。何况你做的事情未必对,扪心自问,你那些私心杂念,绝大多数并不怎么“正义”吧!

古天乐建了多少所古天乐希望小学,还是会有人骂他。李嘉诚做了多少善事也会有人说他欺世盗名。有时候甚至都无关对错,仅仅是你长得就不合别人审美而已,就得承受他人的屎盆子。

键盘侠的可恶之处,就是他们几乎不创造任何价值,却在诋毁真正创造价值的人。他在网上骂完之后获得某种虚幻的满足,然后又夹着尾巴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人生,简直损人不利己。

其次,得到之前必须先付出,而且还必须付出耐心等待,才有可能得到收获。

我曾经做了一个社群,组织加入的会员输出内容去做引流和转化,但能坚持到一个月的人很少。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个坏习惯:“我想要的,马上就要得到”。

世上不劳而获的事恐怕只有贫穷和衰老吧,想要得到一样东西都需要你付出努力,而且还不一定就能够得到,得到之前需要有个也许还相当漫长的等待期。

所以当强者很难,当弱者很容易,你只要活得像个婴儿就好了。

虽然谁都不想当弱者,但谁都想享受弱者那婴儿般的好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跟大多数人一起骂骂咧咧,也不愿意克服种种困难成为强者的原因吧。

但我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表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想告诉大家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成为强者。

以事为重,便是开始破巨婴之茧,迈向成为强者之路

什么叫以事为重?

也许你会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以事为重,并不是完全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明白以下道理:

几乎所有的获得,都是通过先付出努力去做成有价值的事换来的。

以前千团大战的时候,各个平台都在烧钱补贴用户,很多人不理解:这不是疯了吗?平台补贴给钱我们花!

到网约车滴滴和优步大战的时候,也是拼命补贴用户。看似在花钱买用户,其实他们这样做是想让自己的平台变得有价值啊。有价值,他们才能卖个好价钱!道理就这么简单。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做服装生意的,想要生意好,就必须先有能力为客户提供对形象和气质真正有提升价值的衣服啊。

我刚刚开始做服装生意是亏得一塌糊涂的。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明白上面那个道理,只是一味地想要证明自己多厉害。我想要做小众设计师设计的款式,想要租最好的办公室——感觉这样子让自己会有面子一点,但并没有想过为客户创造价值。

直到亏得差不多了,我才幡然悔悟,想起要去学习产品。

要是以巨婴的思维,想要马上就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我就不会花很多时间和金钱去学习一件衣服的价值在哪里,也不会花钱去大牌专柜买衣服回来研究,当然也不会有现在的生意。

谁都想要客户乌央乌央的来,利润高高的,麻烦少少的。可是要得到这样的结果,就必须先付出努力,以事为先,把事情做出价值来。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你就会慢慢成为一个强者,而不是一个躲在暗处骂骂咧咧的人。

怎么让一件事变得有价值?

1,不要以现有客户的需求为基准,而是要从这件事本来的价值入手

经常听人家说客户就是上帝,其实并不尽然,起码不应该围绕着客户现有需求去挖掘产品价值。如果乔布斯当年按照当时客户的需求,一定会生产出很多诺基亚机型。幸好他没有,他深刻思考了手机这玩意儿本身应该是怎样的才有价值,然后才以极简的模式重新定义了手机。

也许你会觉得举乔布斯的例子太鸡汤,那就来看看我的例子吧。

我原来是做快时尚服饰的,也就是那些明星同款的仿货。看起来很不错,物美价廉,也有不少市场,但稍微懂服装的朋友绝对看不起这种衣服。小女生贪便宜可能会买,淘宝上也会用这些衣服来冲销量,但是这种衣服并不能真正给客户带来形象和气质上的提升。

如果一直讨好当时的那些客户,我可能到现在还走不出来,一直在卖烂货。

2,研究透这件事情的本质

要研究透一件事情的本质,你只要一遍遍的追问自己,就可以了。比如对于做服装生意的我,我就会作以下追问:

人为什么要买衣服?

想要带来形象和气质上的提升,穿上去体面、显档次。

当然,也有人认为衣服是消耗品,当然越便宜越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考虑的:那些对价格敏感,会选择廉价没有档次的服饰的人,是那些形象体面与否对他们没有造成影响的人。也就是穿很廉价也那样,穿好一点也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我们对这类人没办法提供附加的价值,所以我们放弃了这类客户。

我们只针对那些衣服穿好一点会给他带来价值的人,比如一个上进的青年,穿好一点,会让他拥有更加体面和自信的状态去跟人社交,从而在更高的圈层中拥有良好的形象,有利于他参与更高层次的社会协作,实现圈层跃迁。

一件衣服真正给客户带来形象和气质提升的元素是什么?

版型、面料、做工。

仿货为什么穿起来不好看?就是版型没抄到位,而且事实上,版型几乎是无法抄的,最多只能抄得像,却无法完全达到原版的神韵。

什么样衣服的版型对形象气质最为有利?

大牌经典款!

流行元素每一年都在变,但是所有的大牌,都有自己擅长的版型,这是一般仿货做不到的,可以说是大牌们的核心竞争力吧。

在我刚刚接触那些大牌的时候,一开始真的看不出有什么好的。但是穿上身就明白了,会由衷地觉得恰当和合适,这完全是版型的功劳。大牌会将他们被很多客户验证过的,好看耐看的版型一直保留下来,只是在流行元素上做一些小的改动,这个版型就是经典款的版型。

当我想明白了这些之后我就明白我们的精准客户是谁:富有进取心的社会精英。

我们该做什么产品:大牌经典款。

3,用“有效”这个概念,放下陈旧的思维框架,放手去做

一个人事情做不好,有的时候并不是没得选择,而是太多选择。当我们要将一件事做得有价值,你会突然间发现貌似有好多路径可以走。但你用“有效”这个概念去审视,你就会发现只有一条是最值得我们去走的。

拿我们做服饰生意的人来说,想要让客户穿出气质和档次,刚刚上文说到大牌的经典款可以有效做到。市场上不管是抄牌的,还是原创设计,其实或多或少都是在抄袭大牌的经典款式做一些小改动。

我们可以找人设计找人做,但是面料与做工就远远比不上大牌原代工厂生产的,而且版型也很难做得跟大牌原版那么好。

所以我们后来决定,何不直接拿大牌代工厂出来的尾货来卖呢!这样版型、面料、做工就都原汁原味了。但世俗观念当中,很多人都认为很少有原单货,高仿比较多。怎么辨别呢?

我们依然使用“有效”这个原则作为指导。

代工厂出来的尾货,其实很难辨别的地方在于很多是没有吊牌,也没有什么二维码可以扫,甚至有些是连洗水标都没有的。其次是货的来源很难跟消费者解释清楚,怎么辨别这件衣服的价值呢?

一开始是去大牌专柜买货回来学习的,就像辨别真钞伪钞一样,看多了真钞你就自然懂了。这样我们测试过几次,就知道哪个渠道是真正的大牌尾货,哪些渠道的货不够好了。但大牌尾货不同批次也会略有差异,或者存在瑕疵,后来我们就把工作细致到发货前每一件都逐一检查,直至完全没问题再发出。

你看,如果我们拿着陈旧的思维框架不放,听到原单货就已经止步了。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货才能够让人穿起来更加体面,这也是我们生意最根本的价值基础。

依靠以事为先,先将事情做出价值的原则,并用“有效”这个概念一路指导自己的决策,让我从一个懦弱的文艺宅男,一路蜕变成为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子汉。

我是齐先生,在深圳从事服饰批发,专门为大家搜罗各种大牌代工厂尾货,帮每个人解决怎么穿得更体面的问题,欢迎关注我,给我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