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你的孩子越来越乖了

2019-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假装的佛系妈妈

                                

当我们遇见熟人领着孩子的时候,一般都会礼貌的夸一句:“这孩子真乖!”听到这话的大人和小孩都会很开心,可见“乖”这个字十分得人心。

那么“乖”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口中的“乖”通常是说这孩子懂事,顺从,听话,不给大人添堵。如果我问你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一点,你一定会觉得我有病。不希望孩子乖,难道还希望他(她)是个上房揭瓦的“皮猴子”、“搅家精”?

可是如果你看了最近上映的一部青春成长电影《狗十三》,也许你的回答就不那么容易说出口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叫李玩的十三岁女孩从“不乖”到“乖”的转变过程,很多人看完影片后都感觉心情非常沉重,纷纷表示从李玩身上看到了青春期的自己,甚至很多影评用了“残酷”两字来形容李玩从“童真”到“成熟”的蜕变。

可奇怪的是整部影片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面角色,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看,所有人的行事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

矛盾的源头是李玩的一只名叫“爱因斯坦”的小狗在跟爷爷去买菜的时候丢了。

李玩得知小狗丢了,家里竟没人去找,她愤然冲出家门,独自一人去寻狗。

当爷爷拖着老迈的病体找到她,要她穿上衣服,当心感冒时,她哭喊着说:“爱因斯坦感冒了咋办?”甚至还在拉扯中把爷爷推倒在地。

看到这里,相信大部分人跟我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想法是一样的:这孩子太不懂事了,怎么能为了一只狗这样对待养育、爱护她的爷爷呢?

我好奇李玩究竟是基于什么心理做出这种不合常理的行为的,于是反复咀嚼她说过的话,这才发现症结所在。

在大人眼里,爱因斯坦不过是条狗,丢了也就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李玩眼里,爱因斯坦是家庭里的一员,而且还是很重要的一员,所以她会因为爱因斯坦走丢了,而你们都不去找而愤怒,也会怪爷爷,既然你担心我感冒,为什么不担心爱因斯坦会感冒?简言之,李玩对爱因斯坦这只小狗产生了同理心。

站在大人的角度看,这是很难理解的,你既然连只小狗都能同理,为什么不能来同理同理我们,我们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怕你冻着了,怕你饿着了,什么好东西都巴心巴肺地捧到你手上,怎么在你心里,我们还不如一条狗了?

但李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对大人产生同理心,因为在整个家庭结构里,他们是最弱势的存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李玩申报了物理兴趣小组,而她的老师认为,英语是她的弱项,为了提升考试的排名,她应该报英语兴趣小组。她的父亲听了老师的话,不顾她的意愿,强迫她改填志愿。在这里,父亲的潜台词很清楚,你喜欢什么不重要,我认为什么对你重要才重要,你是没有发言权的。

有人可能会反驳,就算父亲有些“专制”,可是爷爷奶奶呢?他们可是把李玩放在手心里疼,只差没把她供起来了呀?

还记得上学之前,奶奶要她喝牛奶的桥段吗?李玩接过牛奶喝了一口,立刻就呕吐了出来,李玩父母离异,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住,奶奶不会不知道李玩对牛奶有多排斥,如果这时候李玩僵持着不肯喝,而你又恰好在场,你会怎么说?

“奶奶这是为你好,为了你的身体健康着想,你看,奶奶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样伺候你,牛奶泡好了送到你手里你都不肯喝,你咋这么不懂事呢,快喝了吧,听话啊!”

你看,是不是这样?爷爷奶奶看起来孱弱,但只要发生冲突,舆论的天平在伦理道德的指引下很自然地就会向他们那边倾斜,所以,即便李玩讨厌牛奶,讨厌到产生了生理性厌恶,她还是选择喝,哪怕一喝就会吐。

试想一下,如果是两个成年人,一个对另一个说,我爱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着想,所以你的行为必须服从我的意志,得到的回答一定是:“你有病,得治!”可如果换了是大人对孩子,这话就会说得理所当然、顺理成章。我们是你爹妈,生你,养你,难道还不能管你?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苏醒,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有拥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偏偏在家庭中他们又是最没有话语权的那一个,任何人都有理由对他的思想意志横加干涉。家庭地位的不平等,让他们产生不被理解的孤独感。

现在我们应该能明白小狗丢失时,李玩的歇斯底里了,整个家里,只有小狗爱因斯坦是她的伙伴,是比她更柔弱的存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好它,但是她没能做到,她伤心、懊丧,偏偏家里所有的人都不能理解她,她反抗,挣扎,换来亲人们一次次联手欺骗和压制。最后她放弃抵抗,隐藏起真实的自我,带上“乖巧”的面具,变成大人们需要的“懂事”孩子。

所以,当孩子变得越来越乖时,请当心,也许,那只是被驯服了的“狗十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