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92:《中国文学史》上古神话
文/杜豆豆
1
神话有多少种分类,你清楚吗?
我来扳着指头,帮你回忆一下吧。
第一种,是创世神话。
比如,我们讲过的盘古故事就是创世神话。
“天地混沌如鶏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这则来自《艺文类聚》的开天辟地,小学课本曾拿来改编过。
第二种,是始祖神话。
大概一说始祖,很多人都会想起女娲吧。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太平御览》里这则女娲以黄土造人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了。
另外,我还特别想给大家推荐下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补天》,文艺幽默,颇有趣味。
我想象中的女娲,该是这个样子的,可爱不?第三种,是洪水神话。
全世界都有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相比较而言,国外强调上天对人类的惩罚,也就是所谓的“原罪论”。而中国则更多地把洪水当成是自然灾害,凸显祖先的智慧和抗争精神。
洪水神话中,最为知名的当数鲧禹父子了。
鲧用“堙”(堵)之法,不惜盗窃天帝息壤,招致杀身之祸,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破腹以生禹。禹历尽千辛万苦,上山下河,探察灾情,改为疏导之法,斗恶神,感天地,终于治住了滔天洪水,成了中国名垂青史的治水英雄。
第四种,是战争神话。
前面讲中原神话时,我专门提过炎黄时期发生的三次大战:炎黄之战、黄蚩之战,以及炎黄后裔共工与颛顼之战。其实说来说去,都是炎帝族和黄帝族之间的战争。
黄帝和炎帝都兴起于西方,而且相距不远。两个大族几乎同时往东发展,自然免不了有冲突,零零碎碎打了不少仗。最终,还是黄帝族占上风,将炎帝族融合了。
炎黄汇合后,最激烈的就是黄蚩之战了。战争难解难分,九战不胜,留下众多传说。
最终,“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从此大显神威,成为了中华民族始祖。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景区(自豪地打个广告:俺老家也是河南滴)第五种,是发明创造神话。
应该说,黄帝之后,人们的生活相对开始安稳了。于是,神话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擅长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登台唱戏了。
比如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筑巢而居、神农氏尝百草、仓颉造字、后稷教民稼穑、后羿发明弓箭等等,都和利于民生的发明创造有关。
2
当然,还有些神话,不属于上述五种类型,它们更侧重中华民族的某种价值信念,一种不可压倒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也有人称之为“民族精神”。用十二个字总结就是,“生于忧患,厚生爱民,抗争不息”。
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先祖们的忧患意识。
远古时期,洪水旱灾不断,生禽猛兽出没。从《山海经》里,我们可以读到整篇半人半兽的描述。但诸神们,像女娲、禹等等,都能直面灾难,并努力去战胜它们。这和希腊罗马神话中享乐的奥林匹斯诸神是明显不同的。
所谓厚生爱民,就是对老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如果我们近看这些神话中的主人公,就能很快发现这一点。
比如大禹,他对百姓是爱护的,是被人称颂传唱的道德之神。
黄帝钻燧生火、炎帝为民治病、羲和主日月出入等等,都是来保护和帮助百姓的。
而希腊神话故事里,我们却常常看到的是“掠夺成性、好争吵、吝啬、嫉妒”的神,基本不关心人类的生存。
古希腊神话最爱嫉妒女神:天后赫拉还有一点,比较特别的就是,抗争精神。
比如刑天操干戚以舞、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等,都象征着先民们顽强不屈的强大内心,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柱所在。
3
神话思维,也被称为原始思维,是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提出的。
那么,原始人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思考方式在看世界呢?
第一点,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原始先民在思维中,是用自身感受来观照自然界的。
比如,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就很典型。它用人体的各部分来推论天地间的万物形成。
第二点,具体、形象的思维。原始先民都是用具体的感性材料,来解释事物的发生和变化的。
比如, 用太阳空间位置的变化来把握时间的变化。“日出旸谷,至于蒙谷。”(《淮南子·天文训》)
即便是一些想象出来的神话形象,也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经过长时间的演化而成的。比如龙的形象,最早来自于蛇图腾,后来“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才被定型下来,成了帝王的象征。
“我是一条龙,I AM ALONE。” 额,我说错了么第三点,情感体验。那些让先民们有剧烈情感的自然万物,自然会被赋予神秘感,由此,便产生了想象,也就有了神话。像《山海经》中,每有龙凤出现,必有歌舞相伴,让人马上感受到一派祥和之气。
综合看来,神话思维其实是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思维。从历史长河来看,也是思维从具象到抽象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发展而发展的。
4
那么,神话为什么会散失了呢?
主要原因,是神话历史化,简单说,就是神变成了人。
原本神话是多姿多彩的,从兽、到半人半兽,然后才到人。但是,在正统学问圈子里,这些兽和半人半兽的神,被当做“难登大雅之堂”的无稽之谈清洗掉了。
就像司马迁所说的:“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缙绅先生难言之还有些,虽然没遭删削,但被人改写了。
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儒家传统典籍《尚书》、《左传》、《国语》等,都有大量伪作。其中的神话,也就一并被改得七零八落了。
神话的演变,还有另一条路,就是被道教改成了仙话。
袁珂在《中国神话通论》就认为,仙话就是人们改变神话而得。因为要为道教所用,有了鲜明的目的性,和原始神话的本来面目已经相去甚远。
所以,我们在仙话中,常会看到不少神话人物,比如黄帝、西王母、九天玄女、嫦娥等,但文化意蕴却大为不同。
5
神话对文学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主要有两点:一是提供了素材,二是树立了原型。
比如,曹植那名闻天下的《洛神赋》,就用了洛水女神宓妃的神话。楚辞《离骚》里,也是各路神灵纷至沓来。明清神魔小说代表作《西游记》,对神话素材的活用,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顾恺之《洛神赋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孙悟空身上,我们能看到许多神话人物的影子:“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淮涡水怪无支祁等等。
还有《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等,也有不少神话情节。
同时,神话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原型,让后世文人的精神寄托有了仿效的样板。
比如,《聊斋志异》就是蒲松龄借助神话世界对现实不公平世界厌恶之情的表达。“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集腋为裘,忘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神话,如此的魅力无穷,怨不得文人们难舍难离了。
爱神话,爱古人无限的想象力。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