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践行写作团·47班七年作品集

Day38《知识究竟是什么?》

2018-03-04  本文已影响3人  浅浅Sophia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提炼重点:

分辨知识很容易,无非问自己两个问题:

1.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大部分人终究碌碌无为,后悔所学知识不够多,是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没用,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维度:时间,他们不考虑短期长期……

记住: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绝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有用与否(“是不是干货”)的时候,希望那信息马上有用,立竿见影,希望知道个什么新东西的时候,瞬间就能脱胎换骨。于是,他们相当于主动剔除了很多短期看起来没用但长期绝对有用的知识。

而绝大多数牛人都一样,不怎么在意绝大多数“新闻” —— 因为那些鸡毛琐事,实际上对自己不仅没用,长期来看,依然没用,并且,实际上一点都不稀奇。(沃伦·巴菲特说自己“从来都不看新闻”,大抵上指的是他从来不看小事件,)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

这类知识也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通识” —— 即,哪儿哪儿都用得上的知识。例如逻辑学、概率论、英语、编程等等。

知识是否可以碎片化?这是逻辑不清的误解,被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

即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什么的,跟知识完全没关系。

这就好像,虽然房子确实是由砖头构成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摞在那里,我们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 。

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很擅长利用碎片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常常毫无目的,甚至根本就不想有目的。

什么是融会贯通?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原本貌似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而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

那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呢?很简单呀,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

所以: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一个天大的好处: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体系化(同时)也自动形成。

于是,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

总结收获:

1.注意力很宝贵,时间仅次于注意力,所以应该放在“有用的信息”上,尤其是“长期有用的信息”,所以不要去看一些“小新闻”,尤其是娱乐新闻,因为那些与你无关,也一定没用。

2.要学一些“通识”,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学,如果能系统学习(成体系地学习)更好,如果不能,那就什么都多学一点,领域不能局限,只有如此才能有机会“融会贯通”,而融会贯通的另一好处是形成体系。

3.所谓的选择,无非就是添加条件。对于有轻微选择恐惧症的我来说,以后就更好办了,在两三样东西之间徘徊时增加一些“筛选条件”来帮助自己,节约时间。

4.每学习一点儿知识时,不停地问自己“这还能用在哪些地方呢?”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就能锻炼融会贯通的能力。学习的内容终究将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5.学习了知识就得用起来,想方设法用起来,这才能变得与大多数人有轻微或者明显的区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