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职场菜鸟成长记

不到四十也“不惑”的活法

2018-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五号航星

孔子在《论语·为政》里,有一段关于自己人生为学进德的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的“四十而不惑”,说的是孔子活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能够明辨事理而不至于迷惑。如今,我们也常用“不惑”,来作为四十岁的代名词。

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活到了四十岁,就一定能够“不惑”了。不惑的意思其实是指一个人在过去人生中有着大量的经历,这些经历足够以支撑他判断目前遇到的事物,而不至于感到迷惑。

那么四十岁之前,我们面对困惑和迷茫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只能在漫长的时光中,一点一滴去积累自己的人生经历,在个人成长中慢慢领悟?

除了不可缺失的个人成长之外,参考智者对于生活的哲思,或许也可以让我们达到一个接近“不惑”的境界。

稻盛和夫是日本战后经济的传奇,他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1932年生于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业部毕业。1959年创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历任总经理、董事长,1997年起任名誉董事长。此外,1984年创立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在的KDDI公司)并任董事长。2001年起任最高顾问。1984年创立“稻盛集团”,同时设立“京都奖”,每年表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同时,创办“盛和塾”向年轻经营者讲授经营理论,为培养经营者倾注心血。

稻盛和夫在《活法》这本书里阐述了他眼中的“人生活法”。这本书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活法,它还是企业和国家,甚至社会、全人类的生存之道。

稻盛和夫在这本书里,提到了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其中的“努力”、“利他”、“理智”这三项精进,回答了三个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感到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有时候努力了却看不到成果?

为什么好人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好报?

烦恼缠身时如何去继续接下来的生活?

或许这些问题也曾令你感到过迷茫,现在,你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如果你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不妨一起来看看稻盛和夫对这些问题有何高见。

为什么有时候努力了却看不到成果?

稻盛和夫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如果你的努力没有让你看到想要的成果,可能是你的努力没有达到最大极限。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是,除了少数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幸运儿,拼命工作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辛苦的事。稻盛和夫建议读者,有必要做出努力,让自己去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比如,调整自己的心态,全力投入目前的工作。

稻盛和夫说,当你全力投入工作的时候,低效的、漫不经心的现象就会消失。不管是谁,只要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只要进入拼命努力的状态,他就会考虑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就会寻思更好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

除此之外,稻盛和夫还提到的一点是,拼命工作可以磨练灵魂。古话说:“小人闲居不为善”。人这种动物,一旦有了闲暇,就会动不正经的念头,干不正经的事。但如果忙忙碌碌、专注于工作,就不会有非分之想,没有时间考虑多余的东西了。对于工作,稻盛和夫更多地把它当成了一种修行。


为什么“好人”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好报”?

《活法》中也建议人们,多做利他的事情。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有时候做一个“好人”并不一定会得到“好报”,比如,有时候你借钱给一个人,结果却把自己也给搭了进去。

对于这个现象,稻盛和夫认为,并不是每一个借钱的人的实际情况都适合你把钱借给给对方。有时候你借钱给别人,或同意作他的连带保证人,这似乎也算一种“善行”,但它是“小善”。这种“小善”会把你自己牵连进去,弄得你自己也很狼狈。在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候,不能感情用事,判断的基准是“大善”还是“小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烦恼缠身时如何去继续接下来的生活?

稻盛和夫告诉读者,要忘掉感性的烦恼,不要让感性影响你的判断。担忧、烦恼、失败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的常事。但是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再为过去的事情悔恨或者闷闷不乐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当我们被烦恼缠身的时候,往往比较容易被感性牵着鼻子走。《活法》劝谏读者,新的想法要转移到新的行动上去,这一点很重要。

总结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推崇的,是一种内敛、自省、克制的人生态度。这种活法,也可以说成是,把一生当成一场修行的活法。要学习这种活法,也许还是需要一定的人生历练来打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