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教的一堂好课
我执教的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此时脑海里浮现出自己曾经听过的许许多多的好课,但毕竟已时过境迁,印象不太深刻了。不由想起了我2006年11月在邹城参加济宁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执教鲁迅先生作品《风筝》的情景。

那次活动,市教研室对讲课这一项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赛课题,而是要选手们自定。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要选手把自己最为精彩的一课展示出来,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底选哪一课呢?在进行了艰难的抉择之后,我选了鲁迅的《风筝》。当时许多同事对此都不大支持,认为鲁迅作品思想内涵深邃,甚至晦涩难懂,疑难问题也较多,而且距离90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并且是参加比赛,一课时能完成任务吗?但凭着自己一向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再加上永不服输的性格,我没有退缩,毅然决定就讲这一课,而且下定决心,一定要讲好。经过种种努力,我取得了较好的参赛成绩(在全市参赛的38名选手中名列第四),最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这里姑且以这节课为例,谈谈对语文好课的认识吧!

一、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好课的前提。
确定课题之后,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头扎进了鲁迅和他的《风筝》世界里,在图书馆、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往往学习到深夜,最终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风筝》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这样一个前提之后,对文本的把握可谓驾轻就熟,才做到了对各种问题不慌不忙,机智灵活地面对即时生成的课堂。
二、能采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有了对鲁迅作品的深入了解之后,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把我所掌握的这些有效传达给学生们?我决定采用市教研室马正友老师一向提倡而且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活动式教学方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本课。由大活动领起小活动,所有的教学内容均在活动中进行。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大的活动:即活动一、走进文本——了解风筝故事;活动二、走近鲁迅——把握情感变化;活动;三、走进心海——感悟至爱亲情。每一个大活动下又设有小活动。如活动一由两个小活动组成,即说一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谈一谈:你听读后有哪些感受?活动一亦即感情朗读,整体感知,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活动二亦即圈点勾画,品味语言,是学生与作者对话;活动三则属于同类链接,延伸拓展,是学生与自我对话。每个活动都在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顺利进行。
三、能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记得2006年4月28日,我和我校的几位领导和老师一行,曾参加了在临沂一中举行的“山东省初中语文深化课程改革暨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课题开题会议,会上聆听了北大中文系孔庆东教授和省教研室张伟忠博士等的讲话,深知个性化阅读之于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于是我把这种理念带入了我的课堂。在这堂课中,我特意在活动二的第二个小活动中,出示了写有这样几个字的一幅画面:我的阅读,我做主——读出个性,读出自我,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的感受果然丰富多彩。于是,他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阅读体验,水到渠成地进入了下一个活动——走近鲁迅,把握他在这个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四、能在学生理解和评价有分歧时,适当予以点播,起到释疑解难的作用。 在第二个大活动中,第一个小活动是品读3—4段1、 品一品:兄弟二人对风筝的态度各是什么?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2、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态度吗?3、评一评:你怎样评价这位兄长的做法?在“评一评”活动中,有的同学认为哥哥粗暴、专制、凶神恶煞,有的则同情哥哥,认为哥哥这样做也是想让弟弟有出息,因为玩物会丧志。面对这时出现的分歧,我及时为他们补充介绍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家境: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他共有兄弟三人: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这次冲突就发生在老大与老三之间。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兄如父”,作为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弟,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并且做他们的保护人。这样介绍之后,学生就更能理解鲁迅不许弟弟放风筝的原因和“有出息“的含义了。
五、能引导学生们走出文本,与自我对话,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还要走出文本,与自我对话。在大活动二的小活动“说一说”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跨越时空,代这兄弟俩给对方说几句话吗?当同学二人扮演兄弟二人,进行了“心灵对话”,都相互谅解了彼此的做法之后,我告诉孩子们:“兄弟二人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当年那件事,是不是也体现了浓浓亲情呢?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家庭中也经常上演。让我们走进心海,感悟挚爱亲情吧!”于是,我动情讲述了发生在我和我的父亲之间的真实的故事。由最初的误会和忽略父爱,到最终的理解和感激,我的成长故事深深打动了听课的学生和老师,赢得了阵阵掌声。而我讲完后,则是泪流满面,孩子们也感动不已。接着他们纷纷自动站起来,荡起记忆的小舟,讲述起自己的亲情往事。其中一个女同学讲述她和哥哥之间的故事时,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孩子们是多么善解人意啊!直到今天,仍要衷心感谢邹城七中的可爱的孩子们!是你们的支持和合作,给了我讲好课的信心和力量。
成功执教一节好课的感受是幸福的,它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