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习作课程的实践
2022年4月新课标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为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第一层面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为扩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学期初培训听了何捷老师关于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培训,针对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口语书面语双管齐下,分享关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结合五年级的第二单元习作,我带着孩子们做了关于写人文章系列习作课程。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漫画”老师的习作训练:给一位老师画漫画——夸大教师外貌、性格、喜好等方面的特点,选择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来写。在进行本单元教学之初,我就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言行、举止,平日里也带着学生一起就一个老师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交流,有了前期的点滴积累,习作课上,孩子们在交流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特点就特别积极,并且特点把握也很准确。同学间再进行补充,关于这个老师的性格、爱好、长相等特点就梳理的很全面,学生然选择典型事例来写,文章一下子就生动多了。而这些就是何捷老师所说的习作前的预热准备吧。最初孩子们随意写自己喜欢的老师,多数学生关于老师的特点捕捉的很准确,而有些学生因为没有细致观察,或者出于懒惰的原因,日记就是敷衍了事。所以,最初写的关于老师的习作并不理想。完成作品后,老师批改后,优秀的作品在进行班级分享,同学间互相点评,评价出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再进行二次修改。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一起写一个老师,每隔一天我们一起写一个科任老师(第二天要留个孩子们讨论交流修改的时间),先和孩子们商讨当天要写的人物,把写作的主动权交到孩子们手中,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然后,全班讨论该老师的外貌,性格,语言等特点,这样会让孩子们在交流中彼此启迪,回忆起他们和该老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接下来,这一天课间的话题就会围绕着这个老师继续下去;晚上完成日记,教师批阅,班级分享优秀作品,互相点评,再次修改。这样几个老师写下来,孩子们就找到了感觉。我也会把孩子们优秀的日记分享给该老师,让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从而加深班级孩子与老师的感情。我还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习作打印出来,以专科老师的名字命名建立文件夹,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写作技能的不断提升,作品在不断地修改,润色中越来越好,到期末把作品打印成册,一份赠给老师作为纪念,一份留存下来。一起就一个老师进行观察,抓住该老师要么外貌,要么性格,要么喜好的特点进行描写。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一个个老师的不停地书写,随着优秀作品的不断分享和点评,孩子们越来越敏感,捕捉到的特点也越来越准确,描写得也越来越生动。
我想带着孩子们在这个学期里通过细致观察,完成一部校园人物漫画集:先描写一部教师漫画集,再写一部学生漫画集,最后写一部家庭漫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