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故事芳水公益·芳水收录区《良心文学》

宋词赏析|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022-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阿斌bin


【文字家园】

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词赏析

喜欢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李清照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另辟蹊径地揭示出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既有精微的审美体验,又有精妙的审美传达,堪称一首别致精巧的爱情佳作。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具有多重妙处。这句中的“秋”字,是女词人情怀触发的景点,是缘景生情的契机。女词人把季节业经抽象化的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体特征的“红藕香残”表达出来。因而,“秋”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了。此为妙处之一。妙处之二是,“香”是女词人得来的嗅觉感受。她不是对节候作判断性的说明,而是独特地用感觉器官去进行感受,从“香残”的“残”中感知到凉秋降临了。这种感知方式与众不同,颇有特色。

(此部分为网上检索内容)

清照其人

宋朝徽宗年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他们在汴京成婚。

李清照的父亲是文化部官员,赵明诚的父亲是人力资源部官员,均为朝廷高级官吏,可谓是门当户对。

但是,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每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圆时,先要到当铺典当几件衣物,换点钱,然后再去集市上买些他们喜爱的碑文和食物。

两年后,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赵家藏书虽然丰富,但对于喜爱读书的李清照和赵明诚来说,却是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图书馆中收藏的珍本借来尽力传写。遇到名人书画、古代奇器,更是不惜“脱衣市易”。

两人的新婚生活,虽然清贫,但也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

李清照的父亲被革职,不得在京城留任。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想尽办法,最后其父李格非,只得携带家眷回到原籍明水。

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也面临着被拆散的危险,偌大的汴京,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

几年后,蔡京复相,政治灾难又落到赵家头上。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宅。

虽然生活清苦,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自号“易安居士”。

乡居十年,衣食有余。二人收集字画诗书于家中。

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赵明诚基本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38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

李清照42岁时,赵明诚改守淄州。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李清照44岁。

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的珍品准备南下。挑了又挑,捡了又捡,家中的藏品无法全部带走。当李清照押运着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镇江守臣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到了江宁后,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

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

赵明诚被旨知湖州,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染疾,赵明诚不幸去世。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处。不料金人陷洪州,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绍兴元年(1131年),李清照赴浙江绍兴时,一夕书画被盗,让她她悲痛不已。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

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在越十余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前期的诗词,真实地反映了她在闺中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后期的诗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抒发了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家园】诗词投稿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