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自体客体

2019-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理咨询师张浩

本文学习启发来自于曾奇峰老师的相关课程与分享。


小孩子因父母的情绪反映而改变自己的内在情绪经验。——曾奇峰

真正起作用的可能不全部是诠释的内容,而是诠释内容时候的气氛和治疗师的方式。——曾奇峰

科胡特认为自恋型人格病人也会移情,只不过是向自体客体移情。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果尔:人啊,你到底是有罪,还是有病?

不可被心理治疗的人:有严重的超我缺陷,是一个完全没有羞耻和屈辱感的人,在生活中可能做出非常糟糕的事情,而没有丝毫的自责和内疚。

有这样的一个实验:3000个对儿童施虐的人,只有两个人是有羞耻感和屈辱感的,只有这两个人可以被治疗。

让来访者感觉到可以带着缺点,好好的活着。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把他人理想化,是为了攻击做准备的。因为他人永远都没办法满足自恋者内心里的完美要求,如果他人不能满足而又离自恋者太近的话,就可能会使之自恋受挫。

吃珍稀动物:是为了通过珍稀动物的珍稀,来填补自己低自尊的缺憾,满足自恋。比如买唯一的产品,限量版的东西的销售等等。所以如果总是想办法生产出,满足一个人独特的自恋的需要,能够赚钱。

定律:成人的所有行为,是来自婴儿。比如撕心裂肺的痛(是婴儿般被抛弃活不下去的感受)。需要知道:我已经是成年人,所以没有任何人帮助我一个人都可以好好的活下去;也应该具有让别人帮助自己的能力。

自体客体:

1、镜像的自体客体。父母在跟孩子的关系中间,对孩子有正性的反应。让孩子觉得有价值的,完美的,可爱的,有活力的。自己对自己的尊重。配得上拥有某物或某人。骄傲使人退步,谦虚使人进步——毒害几代人,应该是反过来的。

庄子说的两条鱼的关系: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

固化孩子的优点,提高自尊。孩子与父母亲的关系,健康的是相忘于江湖,彼此知道都活得好。能够承受孩子的远走高飞。

2、理想化客体。把所有的好的特质,投射到另一个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