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水改记(待续)

2023-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寄雁隅

有道是“高山有好水”。我刘家塘老宅地势虽高,却因处于山腰陡坎之上,自建成伊始便饱受用水难的困挠。小时候家人每天到附近自流井挑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铁皮桶的哐当哐当声和沉重的脚步声还响彻耳边。记得下雨的日子,露天的自流井水质浑浊不堪,要在水缸沉淀几天才能清澈,还悬浮着丝丝蓝藻,时不时可见张牙舞爪的小虾米游来游去,一缸水半缸泥成了淡淡的乡愁。

那时看到易家排上的贺家、邓家水源充足,近在咫尺且水质甘洌,还有富余的水用来养鱼,常常羡慕无比。现在才知,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地缘优势,充足的水源和方便的交通、恰当的生产方式以及开放的思想观念一样,都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地方和家庭的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

八十年代后期,家家户户兴起挖吊井与打摇井的热潮,水井成了重要财产,用水泥盖封闭起来严加保护,让别人到自家井里挑担水成了一份很大的人情。从那时起,自流的老水井也逐渐坍缩废弃。我和老兄也在屋前地坪里东西两个方向先后掘井两口,深达十余米,可除了直冒火星的牛角石,未见一丝水迹,在望石兴叹之余,寻找水源打一口井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成为那时家人的执念。

后来,我们发现东边牛栏屋脚下常常一片泥泞,无意中用锄头翻开,可见一线泉水从砂岩缝隙中隐隐约约地浸出,虽然细若游丝却倍感弥足珍贵。于是慢慢地刨坑成井,维持一家人的水量,竟也勉强够用。父亲退休后,又进行了多次细致改造维护,增加了井的深度,井壁用水泥板加固,缝隙外涂抹水泥浆防漏,还在四周设置了排水沟,防止牛栏屋的地表水污染。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老兄的主导推动下,又铺设水管至地坪,改造成了手摇井,挑水吃终于成为了历史,父亲早上摇水的生活场景和有节奏的哗哗水声也成了珍藏的记忆。几年前,还是在兄长提议并组织实施下,购买了潜水泵,在山后架设了水塔,厨房厕所连通了水管,自来水的梦想也得以实现。从喝自流井到喝自来水,这一步跨越了三十年,一段老宅的生活史就是半部挑水史,也是见证着家人不甘落后,向往美好的半部奋斗史……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干旱频仍,去年长江流域更是发生了五十年不遇的大旱灾。全村很多水井干涸,深水井越打越深,地下水位越来越低,有的花两三万元钻个百多米的深井,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家这口水井竟然没有断流,但是水量不及以往的十分之一,就像一个即将断奶的女人,不得不通过奶粉、米糊补充,才能保证孩子的营养。水井无法正常供水,老宅又不得不重新回到挑水喝的时代。

母亲是个性格好强和要面子的人。父亲去世后,她一个人艰难扛起所有的家务,努力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家的模样,坚守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一条简易的瓦砾路,儿子能把车开到屋门口,让她觉得是无上荣光和幸福的事,默默开心的不得了。井里没水在她看来是件丢人的事,她不愿求人听闲话,更不愿看人家脸色。她宁愿下雨接屋檐水用,哪怕衣服只洗一遍,洗澡随便抹擦一下,也不愿向子女诉苦,增添儿女心理负担。但水是决计挑不动了的,知根知底的老兄和老姐,便时常回家,帮着把水挑上。水缸、水桶、水盆,甚至整理箱,凡能装水的都装满水,让老人连续用上好几天。但是缺水的阴影和现实,一直笼罩制约着老宅,使之成为影响母亲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瓶颈。

孝在于心更在行。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迈入小康社会的今天,老宅不是经济上的贫困户,却是水源上的“贫困户”,如何帮助老宅用水“脱贫”,解决母亲的饮用水难题,让老人家能充足大方的用水,提升晚年生活的方便度和舒适度,已成为吾辈中人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