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谈读书生活家

谈读书(一):我还能想起的那些日子

2017-04-30  本文已影响112人  开心就好_8375

人生不长不短,到如今我已是三十有二的人了,之前介绍自己的时候,还可以明目张胆的说出自己的年龄,现在都有点不好意思说自己的年龄。由此看来,对年龄敏感的不止是女性啊。

我是85年出生的,在豫东平原的一个小村庄,我们的县名字叫作鹿邑,是一个很出名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这是老子的故乡)。在我那时的印象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妈妈教我是哪里的人,因为担心走丢或者被人拐走,所以我都会很害怕而又认真的记下来。我的家是在中国,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贾滩乡李老大队秦庄。这一串串文字,后来在我的求学工作的生涯中,一遍一遍的被印刻,成了家的身份认同,也成了故乡的根与魂。

在我们的那个时代,孩提是最快乐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兴许是过了很久才吹到我们那里的,因为在我最迟记忆的那几年,我们那里的人都还没有外出打工的。村子里有很多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姑娘们喜欢聚集在一起编辫子(我们那里有的,用麦杆编在一起,可以做草帽子的),换一些零花钱,小伙子们则是喜欢沿着河边钓鱼捉虾,有时候也喜欢吹着口哨挑逗彼岸的姑娘,现在想来,对面的小伙是不是也会做同样的事情呐。

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和我们这些孩子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最热闹的,就说打仗的游戏了。整个村子里的男孩,按照方位分为南地和北地,整天东西南北的跑着打着闹着,那时候,村里还有种麻(一种外皮可以用来制作麻绳子的植物)的,我们把外皮拨下来扔掉,骑在上面,呼啸着进行着我们的冲锋。

至于女孩子们,我现在是记不起来他们是怎么玩的,又或者是向来这种打打杀杀的游戏,她们是不会喜欢的。

那个时候,我们整个村的还是没有电视的,我确信是没有电视的,因为那时候我们那里还都没有通上电呢。我记得在我上学之前,南地的打麦场上,是有一棵很粗很粗的大杨树的,在夏夜里,她是那么的神秘,可以变幻成许多的样子,她是那么的舒心,坐在树下,可以听她哗哗啦啦的歌声。她像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在树阴下,不管白天夜晚,听着她讲的故事。

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是不喜欢安静的,成群结队的,我们聚在一起,玩很多种游戏,像打死救活了,杀羊羔了,还有冰化了...,现在想来,欢乐的一塌糊涂了。

上学之前,我们是没有书可以读的。我在记忆中搜索了许久,也没有想起来谁曾在上学之前是看过书的。我们不知道知识,只知道快乐,这就是这样的快乐,让我现在想想,也觉得温暖。许多的童年小伙伴们,虽然我们许久不曾联系,可你们一直在我心里,这情感,不知你是否曾想起,于我却不曾忘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