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

2024-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桉子哥哥

第四章第三节/中与西:关于“对话理论”

1.“对话理论”解析

感受性阅读的基础在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这一理论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这两个命题。西方的阅读对话理论将阅读行为看作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和“言说”两个侧面。在大家的眼里理解和欣赏是两层意思,理解是基础,欣赏是更高一层的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来说,“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但是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去说并不是天马行空,所引出的各种经验应该是与文本有联系的。所以在阅读对话,不能丢失“文本”这一主体方。

2.“感受性阅读”的考察

在课堂中,要有学生的说,也要有教师的引导,同样要有学生自己的疑问,要学会“提问”。

学习到新名词——语误,“语误”是学生在表达时使用了不正确的模式而生成不合法的语句,“语误”不是错误,而是“根源于学生对语言作了不正确的归纳假设而形成”,它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从负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阶段。

3.理论与建议

从阅读的角度,即从阅读教学角度,让学生自己来说,恐怕过于宽泛。

对“感受性阅读”,对这种时下正在蔓延的阅读取向,需要慎重研究。

让学生自己来说,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应该转化为使学生有节制地说: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建构)在阅读中如何合适地倾听、合适地言说,即学会“对话”——与文本的“对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