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为什么地上打滚的孩子不给糖就不起来?

2021-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静子说

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地上翻来覆去地打滚,又哭又闹,直到家长给他买到自己想要的糖果或者玩具,才会从地上起来。

为什么不给糖就不起来呢?

这要说到关于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实验,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斯金纳

斯金纳虽然受到了桑代克的影响,实验和桑代克实验差不多,虽提出的概念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斯金纳更多地是理论上的贡献,明确提出了多个概念。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提到的关于学习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的手段。一种是应答性行为,即有机体在环境中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即有机体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而有机体自发产生行为,得到强化后会增强。

斯金纳箱

其实验主要有三个规律:

一是强化与惩罚。

强化,即增加反应概率。强化是积极的、正向的,是需要鼓励和支持的行为。

强化又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就是呈现愉快的刺激,负强化就是消除厌恶的刺激。如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奖励为正强化,学校中曾被记过的学生因改过自新而被撤销记过为负强化。

惩罚,即减少反应概率。如批评、处分、判刑等就是一种惩罚。

二是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

如果厌恶的刺激没有发生,自发的反应,回避刺激,这种叫回叫重要人物作用;如果厌恶刺激出现后,逃避刺激,就叫逃避条件作用。二者其实都属于负强化类。

三是消退与维持。

所谓消退,就是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反应就会随之减少。换而言之,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维持,就是为了维持某种行为有两种策略,一是采取逐步减少强化,二是使强化不可预测。

不正确行为被强化

而开篇提到的关于孩子无理取闹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学习获得的结果。孩子通过哭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零售等强化物,一次家长妥协,两次家长妥协,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我一哭闹就可以得到任何我想要的东西。

为了矫正这种行为,其实很简单,只要对于孩子的哭闹行为不予以强化,就可以了。家长的不断让步,其实就是一种强化了不正确的行为的结果。因此,不是去强化,而是淡化,并且多次淡化,就可消除这种通过哭闹获得好处的不正确行为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