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生活境界的修炼 ——夕拾《增广贤文》(七十)
【原文】:惺惺常不足①,懵懵作公卿②。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③。兄弟相害,不如自生④。合理可作,小利莫争⑤。
【校注】:①惺惺:指聪明能干的人;常:经常、常常,有版本作“多”,即大多。②懵懵:指糊里糊涂的人,有版本作“蒙蒙”,同义;公卿:古时三公九卿的简称,指职位很高的官员。③朗朗:明亮。此句语出《敦煌变文·小儿论孔》:“三窗六牖,不如一户之光;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父母之恩,奚可悉论也。”④相害:相互加害;自生:自立生存,有版本作“友生”,意为朋友陌生人。⑤可作:有版本作“可做”;莫争:有版本作“不争”,义同。
【译文】聪明能干的人常有不足之处,糊里糊涂的人反而能当大官。满天星辰光彩熠熠,却比不上一轮明月。兄弟间相互残害,还不如自力更生。合理之事可以去做,蝇头小利不要去抢。
【夕得】:访友中常见书房内悬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书法条幅,也有不少友人以此作为座佑铭。确实,淡泊宁静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这样的观点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庄子·外篇》就说:“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帝王和圣明的人都停留在这一境界上。要修炼成这样的生活境界,就得做到:
大事清醒,小事迷糊。所谓“大事”,就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原则,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所谓“小事”,就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不斤斤计较,该放则放,该糊涂就得糊涂,聪明过头反而害己。《红楼梦》中王熙凤是王夫人侄女,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女子,她替王夫人掌管贾府事务,把诺大的一个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她在处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关系时,从巩固自己地位出发,自作聪明,处处为难薛宝钗,不曾想薛宝钗是王夫人中意的未来儿媳,最终得罪了王夫人,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悲凉结局。生活中也不乏自以为是者,在小事上斤斤计较,不得便宜不罢休,岂不知他人让利于你,只是不与你一般见识,念你还没有触碰到他的底线。
坚守初心,决不盲从。所谓的初心,是指做某件事最初的愿望和原因,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做,做的目的是什么?但在做事过程中,常常会受他人影响,或者稍有挫折,就改变初衷,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初心”是极其宝贵的,初心不改方得始终。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曾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再仔细地闻一闻,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没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那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说:“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深谋远虑、及早避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名利面前最能洞悉人的本性。有些人为争权夺利不择手段,置竞争者于死地,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世说新语》记载:魏文帝曹丕与弟东阿王曹植争夺王位,曹丕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如不成则杀头。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名句。《史记·吴太伯世家》则记载了面对王位的另外一种态度。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聪明早慧,周太王十分欣赏,想传位给季历,将来季历将王位传给姬昌。太伯了解父亲心意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到了荆蛮之地江南,象蛮人一样剪短头发、刺上纹身,以示不再继位。荆蛮人认为他俩很有节义,有一千多户追随附顺于他,尊他为吴太伯,并把他拥戴为王,形成了吴国雏形。如今无锡有泰伯墓、苏州有泰伯庙、常熟有仲雍墓,常熟虞山就因仲雍墓葬而得名。泰伯、仲雍面对王位主动让贤,根子就在于他们有一颗恬淡之心。
总之,想要有恬淡的生活境界,关键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不因小事而斤斤计较,不因众人诽议而改变初衷,更不因各种诱惑而摇摆不定,始终不渝,踏实前行。
"